台湾:品质从根改变 坪顶茶反败为胜

作者: 来自: 时间:2005-01-22
分享到:

    22岁的张成铭应该很骄傲的,介绍他们家这一片茶园,但却又不好意思的指着,特别矮小又稀稀落落的茶树,这就是他在半年前,从台北回到故乡林内的理由。

    张成铭:「以前丰收的时候,如果以这一片来说的话至少产量,茶青1千多,最多2千斤,可是后来像现在差不多7、8百而已,有时候还没有产量,就是该有的地质都退化。」

    山下的亲戚在卖甘蔗,他们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可以拿甘蔗渣养茶叶

    张家的茶园有三甲,父子两个只好一排一排的慢慢覆盖,有的时候,前面作的刚好跟后面的做个对比,特别是冬天干燥的土壤,因为甘蔗皮保存了水分,更将土壤酸碱值改变,茶叶变的不一样了!

    张成铭:「现在才开始用有机肥,之前想不要去下,看他会怎样,可是也没有,本来都不用,但是就长不出来,有没有施肥差很多。」
坪顶村的土质结构良好,雨季多雾,造就了坪顶20多年来,以先天低海拔的劣势。

    拿着乌龙、金萱,云顶到外面成功打出一片天,直到茶农看见了,再肥沃的土地,茶农也会走到衰竭的这一天。

    张成铭:「像这个茶园也已经翻种5年了,但是他没有覆盖,细菌没有培养起来,枝枯病就来了,本来一开始很漂亮,第3、4年,因为土壤没有用很好的东西,有,但是不够完整,我现在要辅导像我那样。」

    苏坤显倒不是最早试验有机肥的人,但他却是当地坚持最久的一位。苏坤显:「以前也是红土呀,然后我改变,一挖就开了,他现在泥土有湿度了,已经有弹力化表示细菌能生存,土壤变好了,以前PH?,已经2点几,酸土太酸了。」

    他花了5年的等待,2004年,茶园长出了色泽新绿整齐,成半球型的标准叶片。苏坤显:「有的人产量最好的时候,产量收到150斤,现在已经跌到2、30斤,去年我叫他改变,秋茶已经恢复到47斤,冬茶60几斤,人家产量降低,他又提升。」

    土壤不好,不管种什么都作白工,这个观念至少是苏坤显深深相信,并且愿意分享给同业。苏坤显:「一季茶要撒两次,第一次是机肥,第二次是追肥,这个就是鱼料、肉骨料。」记者:「1斤多少?」苏坤显:「1斤180。」

    三分地花掉他6万元,还不包括其它肥料,难怪有茶农,在旁边看了好几年不敢出手,把土壤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成本第二顺位,开始被人注意,批发商用好的价钱收购,价格不输高山茶。

    坪顶人个个是茶博士,有空就拿出各地的产品,比较茶汤的滋味和香气,这几位都是负责找碴的同学。甚至一眼看到水色,就知道今年茶叶卖到外面市场,能不能名符其实。

    苏坤显:「本来我这个,已经准备要翻掉了,因为已经不敷成本,因为茶产量低,茶树一直干枯,整个茶树都快死掉,那时候想法,不然再试1年多,或是先砍掉,再给它养枝条。」

    少了化学肥料的快速生长,现在脚下踩的是松软弹性的花生有机肥。苏坤显:「也比较想来茶园看看,以前来看,真的,不知道怎么照顾,一些工钱啦,投资下去都没有回收,现在放这个成本高,有慢慢在回收,至少茶也比较好卖。」

    创新的观念,现在不作,明天就后悔,社区协会改头换面往前走,连传统的包装都即将采用七年级大学生的作品,要把家乡这块招牌重新擦亮。
    理事长:「茶园你要采收,要看如何管理,第一土壤要做好,第二地质要稳固,冬天才会发芽出来,像人一样身体不健康怎么办!」
    品质从根改变,再从策略上攻进市场,更看的到传统与现代仪器,融合并行的策略,他们不敢奢望,这么短时间扭转顾客的印象,但是他们拍胸脯保证,至少给了茶叶一个新的故乡,这个名字就是坪顶!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