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国茶叶产业的认识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童京汉在全国茶产业高级研修班上的讲话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到今天确实 有许多问题 , 需要我们关注和认识。
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从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 55 年历程 , 可 分为二大阶段 : 八几年前是计划经 济体制 , 之后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变的过程一一中国的茶叶产 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 这 对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怎样 去经营好中国的茶叶产业 , 在未来 的 10 年或 20 年 , 使其再向前迈进 一步 , 这有一个理念的问题。
对中国茶叶产业的认识 ,1998 年中茶公司就提出了 " 大茶业 " 的 概念 , 今天很高兴同大家共同探索 这个问题。
出口标准和品牌
回顾过去 20 多年中国茶叶的 出口 , 以及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 变化过程 , 可以总结一下我们的得 与失。 20 多年来国内市场也有很 大变化 , 但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出口。 2003 年海关统计中国茶叶出口 2599 万吨 ,3.67 亿美元。
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 , 中国出口茶类发生了重 大的结构变化 : 红茶基本上退出了国际市场的 竞争。 80 年代中国红茶出口是第 一位的 , 创汇 1 亿多美元 , 国家要补 贴 2 亿多人民币 , 是高亏产品 ; 去年 出口 3.77 万吨 , 创汇 3600 万美元。 红茶出口的演变也标志着中国茶叶 产业的落后 , 因为在国际上 70% 的 茶叶贸易是红茶 , 而我国由于品种 和其他的一些问题 , 使得红茶出口 逐步在萎缩 , 国内的一些独特品牌 也不值钱了 , 如祁门茶厂前不久在 拍卖。
以乌龙茶为主的特种茶在稳步 地增长。去年出口 4 万吨左右 , 创汇 8990 万美元。乌龙茶比较成功地开 发了日本市场 , 在日本市场有 2 万 吨左右的销量。
绿茶出口快速增长。 80 年代绿 茶年出口 8 万吨左右 , 创汇 12 亿 美元。去年出口 18.1 万吨 ,2.4 亿美元。
在过去的 10 多年里 , 中国茶叶 产量从 60 多万吨上升到 70 多万 吨 , 出口近几年在二十五六万吨中 徘徊。现在我们的茶叶界对茶叶出 口的数字增长感到很高兴 , 因此就 认为茶叶出口在向好的方面转变。 其实今天的状况我觉得没有什么可 骄傲的地方 , 可以说给我们留下的 是无限的痛苦和烦恼。因为红茶的出口主要是面对国际市场较发达、 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群体 ; 乌龙茶、包 括花茶对日本出口 , 从 70 年代是几十吨 , 到 80 年代的几千吨 , 直到 90 年的上万吨 , 都是工业化生产茶水 发展的结果 ; 而绿茶是我国垄断的 一种资源。今天我们的出口量上去 了 , 是以低品质为主的 , 卖的地区是 世界上消费层次低的非洲地区 , 欧 洲注重品质的市场中我们的份额在 下降 , 这是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 竞争力削弱的表现。
中国茶叶的经营体制有二个很大的分界线。 1986 年以前我们的 出口茶叶都是凭茶号成交的 , 包括 红、绿茶 , 如 8147 、 9371 、 3505, 都是 顶呱呱响的。所有产品都有国家的 生产标准样和出口贸易标准样 , 规 范和稳定了我们的茶叶质量。尽管 是在计划经济下 , 却体现了作为茶叶大国的形象和信誉 ;1986~1990年是茶叶出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轨的时期。国家对茶叶出口非 常重视 , 外贸的许多政策都从茶叶 开始的。 1984 年开始 , 国家取消了 对出口贸易大包大揽的做法 , 企业 要向自负盈亏转变。凡出口成本在 6 元以上的即属高亏产品 , 禁止出口 , 而红茶的出口成本在 8~9 元。 为此 , 出台了对红碎茶的出口退税 ,后来扩大到茶叶和其他产品。 1987年开始实行许可证管理 , 最初是在 福建开始探索乌龙茶的出口许可证 管理 , 因为那时乌龙茶在日本销售较旺 ;1990 年以后茶叶出口进入了自由经济状态。市场经济与标准发 生冲突 , 凭样成交盛行 , 标准执行不 了了 , 企业想方设法逃脱协调和管 理。从此 ,3505A 、 3505B 、 3505C 等 都出来了 , 变相逃脱管理。绿茶是中 国独有的资源 , 由于我们内部的原 因 , 使产品标准和统一成交放弃了 , 茶叶出口的恶性竞争、低价竟销由 此开始了。
统一成交放弃了 , 标准放弃了 , 接下来就是品牌的丢失。如著名的 品牌天坛牌在摩洛哥占有 60% ~70% 的份额。原有四个口岸公司经 营珠茶出口 , 后来因为品牌是一家 公司所有的原因 , 其他公司都不能经营天坛牌 , 就只好注册了自己的 商标 , 如骆驼牌 , 其他品牌还有很 多。天坛牌实际上这是国家的力量 所创下的品牌 , 如果说这个品牌当 时是中土畜总公司所有 , 可能现在 的情况会好一点。现在非洲市场上 , 中国茶叶品牌基本上都失去了作 用。产品标准失去了 , 我们的品牌没 有了 , 绿茶的出口量是增加了 , 但我 们的优势没有了。摩洛哥茶商都在 经营自己的品牌 , 如小提琴牌等等。 当今天我们的企业走人非洲的时 候 , 自己的品牌非常难以介入 , 中国 的绿茶已成了非洲人民最廉价的商 品 , 中国的茶农也成了最廉价的劳 动力。
在过去 3 年左右的时间里 , 由 于非洲自有品牌的进入国内 , 也培 养了我们大批民营的茶叶出口企 业 , 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 , 是在这个 变化过程中唯一可以看到的东西。 但如果不转变经营理念 , 按目前这 种状态发展下去 , 当前面一个个企 业不断地倒下去的时候 , 接下来上 断头台的就是后面企业 , 逃不过这 个规律。现在的状况是 , 红茶在国际 市场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力 , 乌龙茶 过去十多年来在日本市场采取经销 做法 , 特别是中茶公司对国内企业 的整合 , 使对日本的出口起到了很 好的作用。但现在面对的问题是日 本人用绿色壁垒对付我们。分析 20 多年来茶叶出口的问 题 , 我们的最大损失是放弃了一个 标准 , 丢失了一个品牌 , 造成的结局是无序的、低价的、互相残杀的现 状。因此 , 要重振中国的茶叶产业 , 就必须想办法解决我们自身的问 题。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标准的经济模式 , 而不是完全的自由经济。
产业龙头和产业链
我国的茶叶面积最多 , 产量也很大 , 但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 好的传统优势没有继承下来 , 从而导致了我们经 营主体无限度地分散 , 形成以低价 的 , 互相残杀性的经营格局。从产业 的成熟度来说 , 如果一个产业没有 50%~60% 以上的集中度 , 那么这 个产业是不成熟的。反过来说 , 要做 到这一点 , 必须有产业龙头 , 通过它 进行产业的整合。农户加公司也好 , 交易很旺的茶叶市场也好 , 以及其 它一些政府的做法也好 , 都是现阶 段发展茶产业的一些具体做法 , 这 些做法对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所起 的作用 , 有的可能是暂时的 , 有的甚 至可能是有害的。
茶叶行业到目前为止 , 还没有 一个在产、供、销上起主导作用的真 正的龙头企业。茶叶经营主体数量 多 , 规模小、经营实力弱仍是我国茶 产业弱势的体现。要摆脱这种困境 , 要建立一个较为成熟的茶叶产业 , 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 , 对目前 的茶叶行业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战略 重组 , 要摆脱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 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的竞争 , 培育几个顶天立地的行业龙头 , 集 中资源和优势 , 来发展我们的茶叶 产业。
中茶公司在 1998 年提出过" 大茶业 " 的战略。事实上 , 从产业 来说 , 龙头和产业链是十分重要的 , 没有一个产业龙头 , 就无法站在茶 叶产业的高度 , 对企业的本身和行 业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 , 更没有力 量进行大投入。如果这种企业产生 不了 , 那么整个中国茶叶行业的前 景将是非常暗淡的。
国内市场业态已呈多样化 , 外 资和超市也大量进入。假冒伪劣是 扰乱国内市场的根本。中茶公司有 二个大的品牌 , 就是猴王牌花茶、海 堤牌乌龙茶。现在市场上假的猴王 可能比真的还要多。这种市场环境 要让茶叶行业健康发展是相当困难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