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三招治崩岗废地披绿装
作者:刘华东 来自:福建日报 时间:2005-11-07
本报讯 经过多年摸索,安溪县以三种模式治理水土流失,对全县近5000处崩岗进行治理,目前已有645处重披绿装。
“安溪遍地是崩岗,山下良田变河滩,河床高田三尺三,要想高产难上难。”这是安溪曾流传的顺口溜。崩岗是危害性极大的一种水土流失。安溪境内共有崩岗4700多处,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面积达900多公顷。严重的崩岗侵蚀,每年造成安溪土壤流失120多万吨,全县水田受危害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8%,崩岗侵蚀产生的泥沙沉积造成全县6座水库报废。
为了治理崩岗侵蚀,安溪县成功总结出3种有效的模式,将昔日的废地变成了今日的宝地。首先,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即按照“上截下堵中绿化”的原则,在沟谷布设谷坊工程,在崩岗侵蚀坡面、崩塌轻微相对稳定的沟谷及其冲积扇造林种竹,快速恢复植被,改善治理区的生态环境。
其次,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对地表支离破碎的崩岗群,采用机械或爆破的办法进行强度削坡,修成梯田,种植果树、茶叶或其他经济作物,既可治理水土流失,又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在地理位置较好、交通方便的崩岗群或相对集中的崩岗侵蚀区,利用工程机械把崩岗推平,并配置好排水、拦沙和道路设施,整理成为工业用地。
目前,安溪县已投入治理资金5000余万元,治理崩岗645处,占崩岗总数的13.6%,得到专家的肯定。官桥镇恒美小流域崩岗综合治理示范区,原有崩岗153处,沟壑面积1100多亩,严重的崩岗侵蚀使整片山体支离破碎,被称为“蜡烛山”。如今,“蜡烛山”已变成生态茶园。安溪县水土部门2年来共投入资金165万元,在这里削坡平整梯田,种植茶叶120亩,造林种草450亩,生态茶园建设已初见雏形。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