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茶业如何塑造品牌
作者: 来自:大江网-信息日报 时间:2005-11-28
主持人语
陈石俊(南昌大学中部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茶,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品茶,被誉为中国人的“国饮”。在江西,东汉时期就有茶叶种植,产茶历史同样悠久。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的江西,茶产业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得雨活茶、庐山云雾、狗牯脑等一批名茶更是享誉国内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10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江西茶叶又获得了一金二银一优的好成绩。然而,近几年随着云南、福建、浙江等省份茶产业的迅猛发展,江西茶业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总量不足、规模偏小、市场趋冷、创新滞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更新观念,转变经营理念,做大做强江西茶业,已成为摆在江西茶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特邀嘉宾: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余悦
江西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 罗旭东
江西茶叶协会副秘书长 李更新
江西协和昌茶业董事长 胡玲
九江市庐山区茶叶协会秘书长 熊光文
五大产茶区成就江西茶叶大省
首次组团亮相茶博会
余悦:现在是冬天,从时令上看,是茶叶生产与销售的淡季。这个时候我们坐下来谈茶叶的话题,看上去有点不合时宜,其实不然。最近3个月,我了解到的和江西茶业密不可分的事情不少。一是两个月前,13位国外人士专程来到江西留学,这么多人冲我们江西来学习茶文化,是第一次。第二件事是,10月份北京举行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盛况空前,江西茶叶在会上有所斩获。我想,这都是促使我们关注茶产业的原因。
罗旭东:今年10月9日至12日,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这是目前国内外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茶业盛会,共有国内外260多家企业参展,展会期间有5万多人次前来品茶、洽谈。作为全国主要产茶区的江西省,我们首次以整体组团的形式亮相茶博会。
李更新:在有数百家茶叶企业参加的博览会名优茶评选中,江西茶叶获得一金二银一优的好成绩。传统名茶“庐山云雾茶”独占鳌头,以总评分第一的好成绩列博览会金奖之首,南昌协和昌公司的“井冈山西山云雾”和婺源的“林生婺绿”荣获银奖,婺源“晓起毛尖”荣获优质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扩大了江西茶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彰显了江西传统的茶叶大省地位。
生态条件好所以产好茶
罗旭东:江西良好的生态条件,为茶叶生产创造了独特的适宜环境。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在60%以上,其中大部分为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区,不少山区重峦叠嶂,终年云雾缭绕清泉不绝,加上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茶叶的品质好、产量高,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江西茶叶生产的比较优势极为突出。
自东汉庐山东林寺僧人种植茶叶以来,近1800年历史里,江西茶叶一直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的江西,已形成了“婺绿”、“浮红”、“宁红”、“赣炒青”、“饶绿”等5大产茶区,全省年种植茶叶面积68万亩,产量1.68万吨,其中有机茶面积6.8万亩,产量8000吨。赣东北重点发展以“婺绿”为主的有机茶,西北部重点发展“庐山云雾”和“宁红”有机茶,赣南以“梅岭毛尖”等有机名优茶为主,赣中则重点发展“狗牯脑”等名优有机茶。
不少名牌茶深入人心
李更新:作为全国茶叶主产区,江西一直都不缺乏名茶。江西茶叶自古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的美誉,早在近代的1905年,江西茶叶就走出国门,其中遂川“狗牯脑”、婺源“协和昌绿茶”双获美国巴拿马博览会金奖。据不完全统计,江西茶叶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50余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如“庐山云雾”、“宁红”、“浮红功夫茶”、“狗牯脑”、“井冈翠绿”等都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景德镇的“得雨活茶”,更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为江西茶叶赢得了荣誉。除了这些传统名茶外,通过自主创新、开拓市场,一批新兴名茶也脱颖而出,如“协和昌”茶叶公司开发的井冈山“西山云雾”、婺源“林生婺绿”、“晓起毛尖”、宁都的“小布岩”、瑞金的“武夷源贡茶”、浮梁的“浮瑶仙芝”等等,都已崭露锋芒,并与传统名茶一道,共同承担起了推动江西茶叶走向市场、快速发展的责任。
罗旭东:经过几年努力,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和较强实力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特别是AA级绿茶和有机茶的发展速度很快,今年全省有机茶园面积达10万亩,产量0.6万吨。婺源大鄣山等地生产的有机茶,每年都大量销往欧盟,是江西茶产业做大做强的新的亮点和突破口。
为何不进反退
有名牌茶缺少品牌茶
罗旭东: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年来江西茶叶发展缓慢,在市场上不进反退。1995年,全省茶叶产量2.03万吨,到2004年,只有1.35万吨。
李更新:在这次茶业盛会上,江西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赣茶的魅力,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江西茶业与国内同行的差距。事实上本次盛会江西茶业并不风光,虽然江西有21家企业参展,但整体规模较其他省份相比要小得多,赣茶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也很低,因为观念、资金以及推介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江西展位也偏居一角,少人问津。
说到问题,我认为江西茶叶有名茶少品牌的状况很突出。江西茶叶,林林总总算起来也有上百种,真正知名度高的也就几种。但知名度并不代表品牌度,江西有限的几种名茶,因为规模、产量、品牌运作等原因,并没有在市场上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还以这次展会为例,会场上,江西茶叶与人家有差距,出了会场在市场上,江西茶叶更是难寻踪影。北京最著名的“京城茶叶一条街”,大型茶叶交易市场一家接一家,茶叶批发零售店比比皆是,但一路看下来,几乎都是云南、浙江、福建产的茶,只有两三家江西茶叶企业在此落户,显得寂寞又冷清。此外,北京各大超市、百货商场和便利店的茶叶专柜,也很难看到赣茶。作为江西人,我感到很尴尬。
胡玲: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说确实重要,一个成功的企业,要走品牌之路。“协和昌”是中华百年老字号,“协和昌绿茶”在100多年前就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品牌。由于种种原因,“协和昌”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但我们觉得这块金字招牌是可以擦亮的,因此,2000年,我们重新注册了“协和昌”商标,投入巨资打造协和昌品牌,经过5年的努力,“协和昌”已经成为中国茶叶的著名品牌,而它的品牌效应正在市场的检验中不断产生效益。
熊光文:要把江西茶叶推向大市场,求得大发展,没有品牌战略是行不通的。而让我们担心的是,目前市场上假冒名茶傍名牌的行为屡见不鲜,假冒我们“庐山云雾”的茶叶就有好多种,有的假冒茶叶很蹩脚,如庐山云雾大家都知道是兰花状的,假冒的却做成毛尖状,一看就知道。有的客人在庐山花1000元买了这样的茶叶后,导游可以得回扣500元。像这样的行为,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这对于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品牌产品造成极大伤害。其实,利用我们江西多山和“高山出好茶”的有利条件,确保名茶品质,通过资源整合,加大投入,进行品牌运作及整体策划包装,是可以改变有名茶少品牌的尴尬状况的。
胡玲:时机成熟时我们可以成立江西十大名牌专卖,辐射全国,把江西名茶打出去。
小打小闹制约规模化
李更新:近几年,随着茶叶体制的改革,江西茶叶几个龙头企业都相继改制,改制后的茶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和经营水平有限,茶产业仍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茶叶生产效益难以得到提升。目前,全省茶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家庭茶园、专业大户和股份制茶园,且以家庭茶园为主,一般面积只有10亩-50亩,小打小闹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上很多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较为粗放。由于经营规模小,茶农多而分散,技术普及和推广难度也大。大量小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的被收购,有的被当成散茶卖,因为生产、加工等环节的不统一,卖到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也就参差不齐,从而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
创新不足成普遍问题
胡玲:创新不足也是赣茶面临的普遍问题。我们知道,判定一种茶叶品质的好坏,主要通过色、香、味、形,而我们的一些企业,始终固守一种观念,缺乏创新意识,制作工艺简单,开发来开发去就是这么几种产品,产品的颜色、形状几十年都没变化。
李更新:江西茶树无性系品种面积只占茶园总面积的12%,无性系良种占有率相对还较小,且规模栽培也不大。在老茶区大多还是保持以种子直播的群体种茶园为主。主栽的茶叶品种仍是当地群体种和20年前引进的福鼎大白茶,部分新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刚刚进入投产阶段,早、中、晚品种的结构尚需调整。在茶产品结构上也相对单一,主要以炒青绿茶为主,近两年受浙江茶农影响,珠茶开始占相当大的比例,工夫红茶近年连续萎缩,有机茶产品虽然增幅较大,但布局还不是很合理。
胡玲:其实在创新上我们是有条件的,省里有不少茶叶研究所,也集中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如果在产学研上能更好结合,创新思路,江西茶叶应该能走出困局。
江西难觅茶叶集散地
胡玲:我们是做实业的,茶叶的产供销几个环节都参与,几年来我们走了不少地方,发现人家茶叶流通的渠道很多很通畅,而反观我们江西,却不是这样。与周边产茶省市相比,江西茶叶市场的建设是最落后的,到目前,江西还没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茶叶市场和集散地。唐朝白居易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诗句,而如今在江西却难见到这样的茶叶集散地了。江西茶叶近些年发展缓慢与此也不无关系,现在一方面我们在国内市场感觉艰难,另一方面,开拓国际茶叶市场也力不从心,导致赣茶在国际茶市场(比如日本市场)的萎缩。
如何走出困局
走产业化之路
罗旭东:综观茶产业发展速度快的省份,培育壮大龙头茶叶企业,提高茶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是一个产业健康发展的成功之道。经过这些年的经营体制改革,我省的茶龙头企业大多改制为股份制,开始形成较稳定的产业龙头格局。但目前我省这些龙头企业资本都相对较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在茶叶主产县一县一品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壮大目前有实力的茶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茶产业的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江西茶业如果能多几个“得雨活茶”、“庐山云雾”,我相信在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下,江西茶产业会有大发展。
余悦:的确,江西茶业的突破口应该放在龙头企业上。具体操作上不妨选择不同区域的名牌企业,在扶持政策上重点倾斜,形成开发合力,达到做强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另外我们走进超市,随处都可以看见茶饮料,什么统一绿茶、娃哈哈龙井茶等等,现在还有不少茶饼茶糕等食品也已开发出来。还有企业在茶叶里提取出茶多酚、茶色素,应用于医学等行业,可见茶产业链可以大大延伸,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江西在茶产业链延伸方面一开始其实是走在前面的,江西曾有茶企业开发出了速溶茶,这种茶用冷水泡,也能原汁原味。此后这个企业又开发了茶食品、茶色素,遗憾的是该企业没有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链又出了问题。所以我要说,江西的茶人并不缺乏创意,关键是路子要走对头。
胡玲:江西茶业要走产业化之路。让赣茶就像时装一样,可以有不同“款式”,只要消费者需要,就可以量身定做。云南的普洱茶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就是善于捕捉商机迎合市场。
罗旭东:江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方向是龙头公司、茶业协会+基地+茶农的经营方式,使公司与茶农形成利益共享关系,并与产业的各环节形成利益共同体。茶协作为中介组织,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科普推广以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方面面的服务,为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做大“生态有机茶”
李更新:要实现我省茶叶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很重要。目前,江西无公害有机茶发展态势良好,每年销往欧盟的市场份额已达到70%。可以说,有机茶是振兴江西茶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江西生态条件好,远离工业污染源,对发展有机茶极为有利。全省现在通过国家论证达标的AA级绿色茶和有机茶基地已有40多个,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我们的茶产业要在新的起点上,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以婺源大鄣山和宁都小布岩为榜样,把有机茶产业做大做强,提高我省有机茶在国内国际的市场份额。
重现“江南茶市”风采
熊光文:一个产业的兴与衰、热与冷与它的流通畅不畅,市场配套机制完不完善密切相关。历史上,江西不少地方都有规模不小的“江南茶市”,而如今,全省却没有一个专门的茶叶交易市场。目前,九江已经有了打造国际茶市,再现茶市风采的想法正在进一步实施中。而江西婺源也传出消息,将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个占地1.7万亩的南方最大的茶叶市场——中国茶博园。这些茶叶大市场的建成,对推动江西茶业产业化步伐,推动江西茶业大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云南马帮千里进京”的启示
熊光文:这次在北京参加茶博会,云南省推广茶产业的一个创意至今都令我印象深刻。他们组织的一个100匹马组成的“普洱茶马帮”,为参加这次盛会,今年5月就从云南出发,沿着茶马古道,驮着茶叶,历时5个月,在茶博会召开时到达北京现场,赢得了轰动效应,极大推动了普洱茶的促销。我说这个事的意思不是我们也得仿效他们,但我觉得那种宣传造势、策划包装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好东西还要好吆喝,而我们的茶产品普遍缺乏整体包装意识,以为生产出来只要能卖出去就达到目的了。
余悦:在这一点上江西茶文化或许可以帮上忙。江西茶产业的发展或许不如云南、浙江和福建,但江西茶文化在全国一点也不逊色。我觉得,谈茶产业,不能与茶文化分隔,对茶文化的弘扬,实际上是对茶产业内涵的挖掘,可直接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南昌有个女子职业学校,其开设的茶艺班,走遍了世界上众多国家,引起了轰动效应,很多人就是通过她们的茶艺表演,认识了江西茶,品味出了江西茶的独特味道,进而跟我们做起了茶生意。这次北京茶博会上,茶艺表演成了江西展团的亮点,国内外参展商通过观看茶艺表演,感受到了赣茶的魅力,茶文化成了人们了解赣茶、关注赣茶的桥梁。
陈石俊(南昌大学中部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茶,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品茶,被誉为中国人的“国饮”。在江西,东汉时期就有茶叶种植,产茶历史同样悠久。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的江西,茶产业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得雨活茶、庐山云雾、狗牯脑等一批名茶更是享誉国内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10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江西茶叶又获得了一金二银一优的好成绩。然而,近几年随着云南、福建、浙江等省份茶产业的迅猛发展,江西茶业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总量不足、规模偏小、市场趋冷、创新滞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更新观念,转变经营理念,做大做强江西茶业,已成为摆在江西茶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特邀嘉宾: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余悦
江西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 罗旭东
江西茶叶协会副秘书长 李更新
江西协和昌茶业董事长 胡玲
九江市庐山区茶叶协会秘书长 熊光文
五大产茶区成就江西茶叶大省
首次组团亮相茶博会
余悦:现在是冬天,从时令上看,是茶叶生产与销售的淡季。这个时候我们坐下来谈茶叶的话题,看上去有点不合时宜,其实不然。最近3个月,我了解到的和江西茶业密不可分的事情不少。一是两个月前,13位国外人士专程来到江西留学,这么多人冲我们江西来学习茶文化,是第一次。第二件事是,10月份北京举行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盛况空前,江西茶叶在会上有所斩获。我想,这都是促使我们关注茶产业的原因。
罗旭东:今年10月9日至12日,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这是目前国内外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茶业盛会,共有国内外260多家企业参展,展会期间有5万多人次前来品茶、洽谈。作为全国主要产茶区的江西省,我们首次以整体组团的形式亮相茶博会。
李更新:在有数百家茶叶企业参加的博览会名优茶评选中,江西茶叶获得一金二银一优的好成绩。传统名茶“庐山云雾茶”独占鳌头,以总评分第一的好成绩列博览会金奖之首,南昌协和昌公司的“井冈山西山云雾”和婺源的“林生婺绿”荣获银奖,婺源“晓起毛尖”荣获优质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扩大了江西茶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彰显了江西传统的茶叶大省地位。
生态条件好所以产好茶
罗旭东:江西良好的生态条件,为茶叶生产创造了独特的适宜环境。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在60%以上,其中大部分为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区,不少山区重峦叠嶂,终年云雾缭绕清泉不绝,加上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茶叶的品质好、产量高,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江西茶叶生产的比较优势极为突出。
自东汉庐山东林寺僧人种植茶叶以来,近1800年历史里,江西茶叶一直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的江西,已形成了“婺绿”、“浮红”、“宁红”、“赣炒青”、“饶绿”等5大产茶区,全省年种植茶叶面积68万亩,产量1.68万吨,其中有机茶面积6.8万亩,产量8000吨。赣东北重点发展以“婺绿”为主的有机茶,西北部重点发展“庐山云雾”和“宁红”有机茶,赣南以“梅岭毛尖”等有机名优茶为主,赣中则重点发展“狗牯脑”等名优有机茶。
不少名牌茶深入人心
李更新:作为全国茶叶主产区,江西一直都不缺乏名茶。江西茶叶自古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的美誉,早在近代的1905年,江西茶叶就走出国门,其中遂川“狗牯脑”、婺源“协和昌绿茶”双获美国巴拿马博览会金奖。据不完全统计,江西茶叶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50余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如“庐山云雾”、“宁红”、“浮红功夫茶”、“狗牯脑”、“井冈翠绿”等都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景德镇的“得雨活茶”,更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为江西茶叶赢得了荣誉。除了这些传统名茶外,通过自主创新、开拓市场,一批新兴名茶也脱颖而出,如“协和昌”茶叶公司开发的井冈山“西山云雾”、婺源“林生婺绿”、“晓起毛尖”、宁都的“小布岩”、瑞金的“武夷源贡茶”、浮梁的“浮瑶仙芝”等等,都已崭露锋芒,并与传统名茶一道,共同承担起了推动江西茶叶走向市场、快速发展的责任。
罗旭东:经过几年努力,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和较强实力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特别是AA级绿茶和有机茶的发展速度很快,今年全省有机茶园面积达10万亩,产量0.6万吨。婺源大鄣山等地生产的有机茶,每年都大量销往欧盟,是江西茶产业做大做强的新的亮点和突破口。
为何不进反退
有名牌茶缺少品牌茶
罗旭东: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年来江西茶叶发展缓慢,在市场上不进反退。1995年,全省茶叶产量2.03万吨,到2004年,只有1.35万吨。
李更新:在这次茶业盛会上,江西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赣茶的魅力,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江西茶业与国内同行的差距。事实上本次盛会江西茶业并不风光,虽然江西有21家企业参展,但整体规模较其他省份相比要小得多,赣茶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也很低,因为观念、资金以及推介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江西展位也偏居一角,少人问津。
说到问题,我认为江西茶叶有名茶少品牌的状况很突出。江西茶叶,林林总总算起来也有上百种,真正知名度高的也就几种。但知名度并不代表品牌度,江西有限的几种名茶,因为规模、产量、品牌运作等原因,并没有在市场上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还以这次展会为例,会场上,江西茶叶与人家有差距,出了会场在市场上,江西茶叶更是难寻踪影。北京最著名的“京城茶叶一条街”,大型茶叶交易市场一家接一家,茶叶批发零售店比比皆是,但一路看下来,几乎都是云南、浙江、福建产的茶,只有两三家江西茶叶企业在此落户,显得寂寞又冷清。此外,北京各大超市、百货商场和便利店的茶叶专柜,也很难看到赣茶。作为江西人,我感到很尴尬。
胡玲: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说确实重要,一个成功的企业,要走品牌之路。“协和昌”是中华百年老字号,“协和昌绿茶”在100多年前就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品牌。由于种种原因,“协和昌”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但我们觉得这块金字招牌是可以擦亮的,因此,2000年,我们重新注册了“协和昌”商标,投入巨资打造协和昌品牌,经过5年的努力,“协和昌”已经成为中国茶叶的著名品牌,而它的品牌效应正在市场的检验中不断产生效益。
熊光文:要把江西茶叶推向大市场,求得大发展,没有品牌战略是行不通的。而让我们担心的是,目前市场上假冒名茶傍名牌的行为屡见不鲜,假冒我们“庐山云雾”的茶叶就有好多种,有的假冒茶叶很蹩脚,如庐山云雾大家都知道是兰花状的,假冒的却做成毛尖状,一看就知道。有的客人在庐山花1000元买了这样的茶叶后,导游可以得回扣500元。像这样的行为,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这对于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品牌产品造成极大伤害。其实,利用我们江西多山和“高山出好茶”的有利条件,确保名茶品质,通过资源整合,加大投入,进行品牌运作及整体策划包装,是可以改变有名茶少品牌的尴尬状况的。
胡玲:时机成熟时我们可以成立江西十大名牌专卖,辐射全国,把江西名茶打出去。
小打小闹制约规模化
李更新:近几年,随着茶叶体制的改革,江西茶叶几个龙头企业都相继改制,改制后的茶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和经营水平有限,茶产业仍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茶叶生产效益难以得到提升。目前,全省茶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家庭茶园、专业大户和股份制茶园,且以家庭茶园为主,一般面积只有10亩-50亩,小打小闹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上很多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较为粗放。由于经营规模小,茶农多而分散,技术普及和推广难度也大。大量小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的被收购,有的被当成散茶卖,因为生产、加工等环节的不统一,卖到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也就参差不齐,从而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
创新不足成普遍问题
胡玲:创新不足也是赣茶面临的普遍问题。我们知道,判定一种茶叶品质的好坏,主要通过色、香、味、形,而我们的一些企业,始终固守一种观念,缺乏创新意识,制作工艺简单,开发来开发去就是这么几种产品,产品的颜色、形状几十年都没变化。
李更新:江西茶树无性系品种面积只占茶园总面积的12%,无性系良种占有率相对还较小,且规模栽培也不大。在老茶区大多还是保持以种子直播的群体种茶园为主。主栽的茶叶品种仍是当地群体种和20年前引进的福鼎大白茶,部分新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刚刚进入投产阶段,早、中、晚品种的结构尚需调整。在茶产品结构上也相对单一,主要以炒青绿茶为主,近两年受浙江茶农影响,珠茶开始占相当大的比例,工夫红茶近年连续萎缩,有机茶产品虽然增幅较大,但布局还不是很合理。
胡玲:其实在创新上我们是有条件的,省里有不少茶叶研究所,也集中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如果在产学研上能更好结合,创新思路,江西茶叶应该能走出困局。
江西难觅茶叶集散地
胡玲:我们是做实业的,茶叶的产供销几个环节都参与,几年来我们走了不少地方,发现人家茶叶流通的渠道很多很通畅,而反观我们江西,却不是这样。与周边产茶省市相比,江西茶叶市场的建设是最落后的,到目前,江西还没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茶叶市场和集散地。唐朝白居易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诗句,而如今在江西却难见到这样的茶叶集散地了。江西茶叶近些年发展缓慢与此也不无关系,现在一方面我们在国内市场感觉艰难,另一方面,开拓国际茶叶市场也力不从心,导致赣茶在国际茶市场(比如日本市场)的萎缩。
如何走出困局
走产业化之路
罗旭东:综观茶产业发展速度快的省份,培育壮大龙头茶叶企业,提高茶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是一个产业健康发展的成功之道。经过这些年的经营体制改革,我省的茶龙头企业大多改制为股份制,开始形成较稳定的产业龙头格局。但目前我省这些龙头企业资本都相对较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在茶叶主产县一县一品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壮大目前有实力的茶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茶产业的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江西茶业如果能多几个“得雨活茶”、“庐山云雾”,我相信在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下,江西茶产业会有大发展。
余悦:的确,江西茶业的突破口应该放在龙头企业上。具体操作上不妨选择不同区域的名牌企业,在扶持政策上重点倾斜,形成开发合力,达到做强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另外我们走进超市,随处都可以看见茶饮料,什么统一绿茶、娃哈哈龙井茶等等,现在还有不少茶饼茶糕等食品也已开发出来。还有企业在茶叶里提取出茶多酚、茶色素,应用于医学等行业,可见茶产业链可以大大延伸,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江西在茶产业链延伸方面一开始其实是走在前面的,江西曾有茶企业开发出了速溶茶,这种茶用冷水泡,也能原汁原味。此后这个企业又开发了茶食品、茶色素,遗憾的是该企业没有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链又出了问题。所以我要说,江西的茶人并不缺乏创意,关键是路子要走对头。
胡玲:江西茶业要走产业化之路。让赣茶就像时装一样,可以有不同“款式”,只要消费者需要,就可以量身定做。云南的普洱茶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就是善于捕捉商机迎合市场。
罗旭东:江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方向是龙头公司、茶业协会+基地+茶农的经营方式,使公司与茶农形成利益共享关系,并与产业的各环节形成利益共同体。茶协作为中介组织,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科普推广以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方面面的服务,为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做大“生态有机茶”
李更新:要实现我省茶叶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很重要。目前,江西无公害有机茶发展态势良好,每年销往欧盟的市场份额已达到70%。可以说,有机茶是振兴江西茶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江西生态条件好,远离工业污染源,对发展有机茶极为有利。全省现在通过国家论证达标的AA级绿色茶和有机茶基地已有40多个,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我们的茶产业要在新的起点上,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以婺源大鄣山和宁都小布岩为榜样,把有机茶产业做大做强,提高我省有机茶在国内国际的市场份额。
重现“江南茶市”风采
熊光文:一个产业的兴与衰、热与冷与它的流通畅不畅,市场配套机制完不完善密切相关。历史上,江西不少地方都有规模不小的“江南茶市”,而如今,全省却没有一个专门的茶叶交易市场。目前,九江已经有了打造国际茶市,再现茶市风采的想法正在进一步实施中。而江西婺源也传出消息,将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个占地1.7万亩的南方最大的茶叶市场——中国茶博园。这些茶叶大市场的建成,对推动江西茶业产业化步伐,推动江西茶业大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云南马帮千里进京”的启示
熊光文:这次在北京参加茶博会,云南省推广茶产业的一个创意至今都令我印象深刻。他们组织的一个100匹马组成的“普洱茶马帮”,为参加这次盛会,今年5月就从云南出发,沿着茶马古道,驮着茶叶,历时5个月,在茶博会召开时到达北京现场,赢得了轰动效应,极大推动了普洱茶的促销。我说这个事的意思不是我们也得仿效他们,但我觉得那种宣传造势、策划包装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好东西还要好吆喝,而我们的茶产品普遍缺乏整体包装意识,以为生产出来只要能卖出去就达到目的了。
余悦:在这一点上江西茶文化或许可以帮上忙。江西茶产业的发展或许不如云南、浙江和福建,但江西茶文化在全国一点也不逊色。我觉得,谈茶产业,不能与茶文化分隔,对茶文化的弘扬,实际上是对茶产业内涵的挖掘,可直接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南昌有个女子职业学校,其开设的茶艺班,走遍了世界上众多国家,引起了轰动效应,很多人就是通过她们的茶艺表演,认识了江西茶,品味出了江西茶的独特味道,进而跟我们做起了茶生意。这次北京茶博会上,茶艺表演成了江西展团的亮点,国内外参展商通过观看茶艺表演,感受到了赣茶的魅力,茶文化成了人们了解赣茶、关注赣茶的桥梁。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