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唱茶歌富家园不断发展的茶叶基地
作者: 来自:遵义新闻网 时间:2005-01-12
还在2000年的时候,湄潭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不足3万亩,更多的农民把种茶仅当作一项“副业”,没有多大的积极性。短短几年间,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茶叶种植迅猛发展。截止2004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近7万亩,“贵州茶叶第一县”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随着规划中的丘陵生态茶区、高山云雾茶区、富硒富锌茶区和小叶苦丁茶区的相继开发,2006年全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将达到10万亩。到那时,茶叶种植无疑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叶产业,也将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积极的产业政策
湄潭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丰富的地理资源,把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兴湄的支柱产业来抓。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做强做大茶叶产业。
首先,在基础设施上,大力兴建产业路。投资数百万元围绕主产茶区修建省标四级村级公路,使全县绝大多数茶区茶农的茶青原料在90分钟内能到达加工企业,确保了茶青质量。其次,在基地建设上,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建设茶园,对茶农实行苗木补助和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通过实行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湄生产、加工、销售茶叶。再次,在产业带动上,积极培育和引导有规模和潜力的企业,使其成为县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西南茶城功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另外,在品牌宣传上,重点推出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湄潭名优绿茶形象。成立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采用多种措施挖掘和弘扬湄潭茶文化,为湄潭茶外树形象打下了坚实基础。县里“扶强一个企业,叫响一个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的发展规划,使茶叶真正成为该县一大经济支柱,为实现茶叶产业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日益灵活的茶叶交易
前些前,由于全县茶叶产业的规模不大,整个茶叶市场交易较为散乱,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县内。2001年,位于县城南端的西南茶城(建筑面积13000m2)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市场覆盖整个黔北茶叶经济带,是贵州面积最大、设施最齐全,功能最完善的茶叶交易市场,年交易量3000吨以上,交易额达1亿多元。2003年西南茶城还被国家农业部指定为“全国茶叶定点交易市场”(全国仅两家)。每年来自安徽、福建、浙江、江苏等10余个省(市、区)的客商云集西南茶城,将湄潭茶及时销往全国各地,有了这个交易平台,湄潭茶以更快的速度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越来越响亮的茶叶品牌
近年来,湄潭茶业企业异军突起,在争创品牌、打响知名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湄潭茶叶特别是绿茶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产品质量过硬,除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含量外,水浸出物高达45%以上,使其具有香高、味爽、叶绿、耐泡的品质特征。“湄江茶”、“遵义毛峰”、“湄潭翠芽”等17个产品曾先后获省、部级名优产品称号,其中“湄潭翠芽”2003年获“中绿杯”一等奖,2004年又获“中绿杯”金奖,“银柜眉尖”于2004年9月在福建国际茶博会上获绿茶类“茶王”称号。所有这些荣誉为创立贵州茶叶“北有湄潭翠芽,南有都匀毛尖”的品牌优势,做强做大湄潭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渐富裕的种茶农民
有“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湄江镇核桃坝村,现人均拥有茶园1.5亩,单是茶叶人均收入就高达3000多元。通过种茶,全村农民已走上了小康之路。在产业政策的带动下,以核桃坝村为代表的茶叶专业村正在逐渐兴起,种茶农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家住大庙场村土香坪组的村民刘云军说,他家共承包了20多亩土地种植茶叶,预计2005年可以投产,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可收入上万元。据刘云军介绍,他家茶园中的茶叶目前长势良好,再过几年,茶园大规模投产后,他家的年收入就会相当可观,成为万元户对刘云军来说已不再是梦。谈到未来,他脸上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说,有了几十亩茶园,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积极的产业政策
湄潭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丰富的地理资源,把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兴湄的支柱产业来抓。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做强做大茶叶产业。
首先,在基础设施上,大力兴建产业路。投资数百万元围绕主产茶区修建省标四级村级公路,使全县绝大多数茶区茶农的茶青原料在90分钟内能到达加工企业,确保了茶青质量。其次,在基地建设上,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建设茶园,对茶农实行苗木补助和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通过实行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湄生产、加工、销售茶叶。再次,在产业带动上,积极培育和引导有规模和潜力的企业,使其成为县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西南茶城功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另外,在品牌宣传上,重点推出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湄潭名优绿茶形象。成立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采用多种措施挖掘和弘扬湄潭茶文化,为湄潭茶外树形象打下了坚实基础。县里“扶强一个企业,叫响一个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的发展规划,使茶叶真正成为该县一大经济支柱,为实现茶叶产业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日益灵活的茶叶交易
前些前,由于全县茶叶产业的规模不大,整个茶叶市场交易较为散乱,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县内。2001年,位于县城南端的西南茶城(建筑面积13000m2)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市场覆盖整个黔北茶叶经济带,是贵州面积最大、设施最齐全,功能最完善的茶叶交易市场,年交易量3000吨以上,交易额达1亿多元。2003年西南茶城还被国家农业部指定为“全国茶叶定点交易市场”(全国仅两家)。每年来自安徽、福建、浙江、江苏等10余个省(市、区)的客商云集西南茶城,将湄潭茶及时销往全国各地,有了这个交易平台,湄潭茶以更快的速度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越来越响亮的茶叶品牌
近年来,湄潭茶业企业异军突起,在争创品牌、打响知名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湄潭茶叶特别是绿茶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产品质量过硬,除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含量外,水浸出物高达45%以上,使其具有香高、味爽、叶绿、耐泡的品质特征。“湄江茶”、“遵义毛峰”、“湄潭翠芽”等17个产品曾先后获省、部级名优产品称号,其中“湄潭翠芽”2003年获“中绿杯”一等奖,2004年又获“中绿杯”金奖,“银柜眉尖”于2004年9月在福建国际茶博会上获绿茶类“茶王”称号。所有这些荣誉为创立贵州茶叶“北有湄潭翠芽,南有都匀毛尖”的品牌优势,做强做大湄潭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渐富裕的种茶农民
有“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湄江镇核桃坝村,现人均拥有茶园1.5亩,单是茶叶人均收入就高达3000多元。通过种茶,全村农民已走上了小康之路。在产业政策的带动下,以核桃坝村为代表的茶叶专业村正在逐渐兴起,种茶农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家住大庙场村土香坪组的村民刘云军说,他家共承包了20多亩土地种植茶叶,预计2005年可以投产,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可收入上万元。据刘云军介绍,他家茶园中的茶叶目前长势良好,再过几年,茶园大规模投产后,他家的年收入就会相当可观,成为万元户对刘云军来说已不再是梦。谈到未来,他脸上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说,有了几十亩茶园,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