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路”出山一片天——安徽省休宁县开发有机茶纪实
作者: 来自:茶周刊 时间:2005-01-01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凡到过黄山的人,无不为这里的自然美景所折服,感叹天公的神妙之斧。而坐落在黄山风景区的休宁县,更是美妙景致中的精品,尤其是那铺天盖地的浓雾,像是一大块凝脂的翡翠,连同山水秀色,展现出黄山独有的自然景观。
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图画里,千百年来,在名山秀水的孕育下,这里成为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休宁茶叶,香浓味醇,品质超群,闻名遐迩,素有“屯绿之乡”的美誉。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茶叶产品结构单一,生产供大于求,致使市场疲软,价格滑坡,库存积压,茶农减收,加之国际贸易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使茶叶出口逐年下降,茶农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挫伤。面对严峻形势,休宁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决定以科技为先导,瞄准国际大市场,大胆实施茶业经济的战略转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果断作出开发有机茶,扭转茶叶产销被动局面的决策,走出了一条快捷发展的路子。
有机茶的开发是一个新课题,为确保有机茶开发成功,休宁县委、县政府积极寻求发展的思路,他们把休宁有机茶的开发作为黄山茶叶的一场科技革命来抓,受到安徽省政府的重视。省扶贫办、财政厅为这一“短平快”的科技扶贫项目划拨了启动资金,之后黄山市委、市政府又在休宁召开了有机茶现场会,由于省、市领导的重视,使有机茶在休宁形成了“牵动面广,受益面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化格局,并引起国家部委的关注。2001年国家质监总局将休宁有机茶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此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国家农业部将休宁定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中国农科院、中科协、中国农技协、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学者使休宁县有机茶开发之初就站在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的位置上。
休宁有机茶从调查论证、试点、推广,一步一个脚印,全县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到2003年7月份就在环境相对封闭、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先后建立了26片有机茶基地,建立有机茶园304公顷,经中国农科院茶科所有机茶中心和瑞士国际颁证机构颁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754公顷,从而使休宁有机茶面积达到10500公顷。
为适应有机茶快速发展的态势,休宁县还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了有机食品科研所、科技培训中心和5家茶机制造厂、38家茶叶精制厂,其中3家获得国家外经贸部批准的茶叶自营出口权;4家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的注册商标,此外,全县还有1800多个茶叶初制加工厂,通过这些经济实体形成的产业链和“公司加协会,协会联农户,农户建基地”的运作模式,为千家万户茶农做好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休宁县有机茶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正迎合了当今世界健康消费的潮流,休宁县不失时宜地抓住契机,连续四届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黄山名优茶有机茶交易会”,近10万人参加了规模空前的盛会,来自15个省市、地区的一百多名专家参观了成果展示和有机茶展示,国外专家不远万里也前来考察交流,中央媒体多次报道了该县有机茶开发成果,休宁有机茶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也屡屡得奖:中国黄山十大名茶奖、全国名茶评比金奖、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品牌即效应,休宁县通过打有机茶的品牌,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茶农“卖茶难”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休宁茶叶销量1.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眉茶出口县,茶农每年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1800多农户脱了贫。位于新安江源头的右龙村,全村129户农民,茶叶户均收入达5700多元,从昔日靠政府救济的贫山沟,一跃成为黄山市闻名的致富村。明确思路,抢抓机遇,以科技为先导,休宁县在有机茶开发上,起点高,发展快,影响大,效益好,五年艰苦努力,使有机茶的种植从零开始,迅速突破万亩大关而跃居全国之首,促进了茶叶经济的跨跃式发展,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地方增税 、企业增效、生态增美的“四增”目标。
休宁县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突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成为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是休宁全县人民上下凝心聚力的结果,更取决于他们在有机茶开发上成功总结的十条经验。
掌握适度规模 有机茶开发虽然前景广阔,回报丰厚,但要求高、难度大,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应做到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
先试点后推广 榜样的影响和牵动力是巨大的,有机茶开发首先应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最佳地区建立示范基地,确定专门班子和项目承担单位,集中智力、财力,寻求点上的突破,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有机茶开发。
培植龙头企业 有机茶必须以龙头企业为项目承担单位,热心为茶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鉴于有机茶开发所具有的仓贮设施特殊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特点,要求龙头企业应具有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和扶持措施,促使尽早成龙配套,步入良性循环。
开展科技培训 有机茶项目开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广大茶农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组建专业协会 充分发动群众,依靠茶农自己组建起有机茶专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有机茶产业开发中形成“纽带”和“桥梁”作用,从而将集中连片又分户承包的茶园统一纳入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产业链之中。
规范质量标准 质量即企业的生命,严格有机茶质量标准,在生态环境、土肥管理、病虫治理、鲜叶采摘、产品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等整个工艺流程中,必须遵循规范化的标准,才能推动有机茶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产品质量、特色和商誉的代表,品牌的树立,是产品立足市场的旗帜,休宁县创立的“新安源”牌,已在市场初露锋芒。
重视舆论导向 通过全面客观的宣传,能使广大茶农明白有机茶生产并非是向古老的传统农业“倒退”,而是科技兴茶的闪光点、山区经济的增长点,同时又能促使大面积的常规茶园向低农残无公害茶园转化,彻底改变我国茶业市场低迷萧条的被动局面。
建立“产业链”、 “利益链” 建立有机茶开发“产业链”,是实现“科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根本保证。而“利益链”则是驱动有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把“产业链”和 “利益链”有机融合为一体,有机茶产业开发才有坚实的基础。
强化宏观调控 有机茶的开发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与科技、农业、茶业、工商、税务、计划、外贸、技监、环保等各有关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为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休宁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同志挂帅,科技、金融等22个职能部门参与的“有机茶开发指挥部”,为强化宏观调控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先例。
有机茶的开发使休宁人踏上了致富的小康之路,看到了升起在他们美丽家园上空的太阳,休宁有机茶凭借科技之路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赢得了世界!
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图画里,千百年来,在名山秀水的孕育下,这里成为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休宁茶叶,香浓味醇,品质超群,闻名遐迩,素有“屯绿之乡”的美誉。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茶叶产品结构单一,生产供大于求,致使市场疲软,价格滑坡,库存积压,茶农减收,加之国际贸易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使茶叶出口逐年下降,茶农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挫伤。面对严峻形势,休宁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决定以科技为先导,瞄准国际大市场,大胆实施茶业经济的战略转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果断作出开发有机茶,扭转茶叶产销被动局面的决策,走出了一条快捷发展的路子。
有机茶的开发是一个新课题,为确保有机茶开发成功,休宁县委、县政府积极寻求发展的思路,他们把休宁有机茶的开发作为黄山茶叶的一场科技革命来抓,受到安徽省政府的重视。省扶贫办、财政厅为这一“短平快”的科技扶贫项目划拨了启动资金,之后黄山市委、市政府又在休宁召开了有机茶现场会,由于省、市领导的重视,使有机茶在休宁形成了“牵动面广,受益面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化格局,并引起国家部委的关注。2001年国家质监总局将休宁有机茶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此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国家农业部将休宁定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中国农科院、中科协、中国农技协、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学者使休宁县有机茶开发之初就站在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的位置上。
休宁有机茶从调查论证、试点、推广,一步一个脚印,全县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到2003年7月份就在环境相对封闭、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先后建立了26片有机茶基地,建立有机茶园304公顷,经中国农科院茶科所有机茶中心和瑞士国际颁证机构颁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754公顷,从而使休宁有机茶面积达到10500公顷。
为适应有机茶快速发展的态势,休宁县还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了有机食品科研所、科技培训中心和5家茶机制造厂、38家茶叶精制厂,其中3家获得国家外经贸部批准的茶叶自营出口权;4家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的注册商标,此外,全县还有1800多个茶叶初制加工厂,通过这些经济实体形成的产业链和“公司加协会,协会联农户,农户建基地”的运作模式,为千家万户茶农做好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休宁县有机茶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正迎合了当今世界健康消费的潮流,休宁县不失时宜地抓住契机,连续四届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黄山名优茶有机茶交易会”,近10万人参加了规模空前的盛会,来自15个省市、地区的一百多名专家参观了成果展示和有机茶展示,国外专家不远万里也前来考察交流,中央媒体多次报道了该县有机茶开发成果,休宁有机茶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也屡屡得奖:中国黄山十大名茶奖、全国名茶评比金奖、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品牌即效应,休宁县通过打有机茶的品牌,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茶农“卖茶难”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休宁茶叶销量1.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眉茶出口县,茶农每年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1800多农户脱了贫。位于新安江源头的右龙村,全村129户农民,茶叶户均收入达5700多元,从昔日靠政府救济的贫山沟,一跃成为黄山市闻名的致富村。明确思路,抢抓机遇,以科技为先导,休宁县在有机茶开发上,起点高,发展快,影响大,效益好,五年艰苦努力,使有机茶的种植从零开始,迅速突破万亩大关而跃居全国之首,促进了茶叶经济的跨跃式发展,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地方增税 、企业增效、生态增美的“四增”目标。
休宁县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突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成为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是休宁全县人民上下凝心聚力的结果,更取决于他们在有机茶开发上成功总结的十条经验。
掌握适度规模 有机茶开发虽然前景广阔,回报丰厚,但要求高、难度大,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应做到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
先试点后推广 榜样的影响和牵动力是巨大的,有机茶开发首先应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最佳地区建立示范基地,确定专门班子和项目承担单位,集中智力、财力,寻求点上的突破,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有机茶开发。
培植龙头企业 有机茶必须以龙头企业为项目承担单位,热心为茶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鉴于有机茶开发所具有的仓贮设施特殊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特点,要求龙头企业应具有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和扶持措施,促使尽早成龙配套,步入良性循环。
开展科技培训 有机茶项目开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广大茶农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组建专业协会 充分发动群众,依靠茶农自己组建起有机茶专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有机茶产业开发中形成“纽带”和“桥梁”作用,从而将集中连片又分户承包的茶园统一纳入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产业链之中。
规范质量标准 质量即企业的生命,严格有机茶质量标准,在生态环境、土肥管理、病虫治理、鲜叶采摘、产品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等整个工艺流程中,必须遵循规范化的标准,才能推动有机茶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产品质量、特色和商誉的代表,品牌的树立,是产品立足市场的旗帜,休宁县创立的“新安源”牌,已在市场初露锋芒。
重视舆论导向 通过全面客观的宣传,能使广大茶农明白有机茶生产并非是向古老的传统农业“倒退”,而是科技兴茶的闪光点、山区经济的增长点,同时又能促使大面积的常规茶园向低农残无公害茶园转化,彻底改变我国茶业市场低迷萧条的被动局面。
建立“产业链”、 “利益链” 建立有机茶开发“产业链”,是实现“科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根本保证。而“利益链”则是驱动有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把“产业链”和 “利益链”有机融合为一体,有机茶产业开发才有坚实的基础。
强化宏观调控 有机茶的开发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与科技、农业、茶业、工商、税务、计划、外贸、技监、环保等各有关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为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休宁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同志挂帅,科技、金融等22个职能部门参与的“有机茶开发指挥部”,为强化宏观调控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先例。
有机茶的开发使休宁人踏上了致富的小康之路,看到了升起在他们美丽家园上空的太阳,休宁有机茶凭借科技之路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赢得了世界!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