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经济学家:茶叶大国的苦恼

作者: 来自:中国网 时间:2005-11-14
分享到:

    日刊《经济学家》2005年11月15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茶叶大国的苦恼(作者:森裕子)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茶叶大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的数据中看出: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茶叶出口的外汇收入居世界第四位。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今年7月份发表了一份数据报告,根据这份报告,世界第一产茶大国印度的茶叶产量具有缓慢减产的趋势,而中国的茶叶产量则一直持续增长。2004年印度的茶叶产量为82万吨,中国的产量则达到了80万吨,直逼印度第一产茶大国的地位。2004年中国的茶叶出口总额为4亿3700万美元,出口量为28万200吨,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约70%。据说,现在在中国,以茶叶生产作为自己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人口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以上。

    然而,中国的茶叶产业当前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挑战。从今年8月份开始,欧盟(EU)对进口农作物的残留农药含量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对“硫丹”(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有机氯类杀虫剂,属于高毒性农药,广泛应用于茶叶、棉花等作物上)的农药残留检出标准由30mg/kg提高到了0.01mg/kg,标准一下子严格了3000倍。尽管距离该政策的正式实施还有一年的缓冲期,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此外,日本也将在明年6月对进口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标准进行新的更严格的规定;因此,中国国内的茶叶产业可以说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欧盟对进口农产品残留农药标准的严格化并不是从今年开始的,从2001年开始,欧盟就开始着手这个问题。中国也正是从当时开始加强对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标准的管理。当时中国的报道说:“中国茶叶中的残留农药含量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降低”,尽管如此,实际的情况是:1999年中国产茶业的农药残留含量超过了欧盟当时标准的80%,2004年的超出比例为18%。尽管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但是想要完全达到欧盟的要求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仅在国际上,即便是在国内市场,中国的茶叶产业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在中国许多城市,几年前兴起了一阵品茶的热潮,供应中国茶的品茶店的数量也开始激增。对茶叶产业来说,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在市场上横行的确是冒充名牌茶叶和无农药栽培茶叶的伪劣产品。这些伪劣产品不仅盗用名茶的名称和品牌,而且在茶叶的加工中还加入了非茶叶成分,在茶叶销售领域形成了相当混乱的局面。

    中国茶叶产业界另一个头疼的问题便是利润低下。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统计,茶叶的国际价格已经从2004年1月的每公斤1.56美元上涨到每公斤1.73美元,而中国产的茶叶的平均价格却下跌到了1.5美元左右。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和出口定额制度的取消,未经由进出口公司的茶叶出口量激增,结果造成了竞相降价的价格竞争。现在,中国的茶叶产业界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那便是价格低廉的中国产茶业必将损害海外的茶叶种植国的种植户的利益,这样便有可能导致欧盟和日本等经济体对中国产茶业的进口采取限制性措施。

    当然,对于高档茶叶来说,价格还是一直在上涨的。以著名的毛尖为例,2001年每公斤的售价约为80-120元人民币,而到了2003年则上涨到了700元人民币。尽管如此,实际的情况是中国出口的茶叶的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品牌的原料用茶。由于茶品附加值比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价格也就不可避免的持续走低。在茶叶产业界的圈子里,有这样一种看法:中国茶叶的品牌化、茶饮料等具有附加值的商品的开发以及茶叶生产的有机农业化的推进是中国茶叶界的当前要务。

    “欧盟即便是引入了新的标准也没有关系”,对自己的产品充满自信的产地也是有的。浙江省是龙井茶等著名茶叶的生产地,该省今年1-4月的茶叶出口量占到了全国的52.3%,达到了4.7万吨。浙江省及早地开始着手向无农药茶叶栽培方向的产业转换,努力加强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茶叶产品的开发,因此该省的茶叶的出口价格也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9.5%以上。

    尽管如此,中国很大,还有浙江省之外的地方。中国从事茶叶产业的人口是如此的众多,以至于非常有必要对该产业的发展有一个相对比较长远的打算。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