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为何产在贵州?
编者按:进入3月以来,贵州各产茶区陆续进入春茶采摘时节,大批省外茶商也随之入黔,大量收购仿冒的“龙井茶”,数日后,身价奇昂的“龙井新茶”赫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茶叶市场上。然而,在龙井茶的真正原产地浙江,茶树才刚刚抽芽。记者从贵州开始采访,远赴安徽、浙江,大致勾勒出一幅仿冒龙井从生产到流通的线路图。
龙井茶为何产在贵州?对此,很多专家、官员、茶农、茶商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30年代浙江大学内迁遵湄地区,这对湄潭县的茶叶种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其旧址仍然保存完好。
3月1日,35岁的浙江茶商梁利根从苏州来到贵州省晴隆县,他与另4位同乡一道,在3月5日春茶上市后的十多天内,收购了近5万斤仿冒龙井运回浙江。
早在1994年,梁利根就开始在贵州收购茶叶,他说:“我们通常直接向茶农收茶,看中了外形适合做龙井茶的茶叶,讲好价钱就买,均价在50到60元之间。其他品种,像针茶、翠片、黄芽、碧螺春,也买了不少,总共收了3000多斤‘龙井’。其他几个老乡收得还要多一些,光是‘龙井’,每人都超过1万斤。”
3月21日,梁利根转到贵州省湄潭县收茶,他在当地的田坎镇找到陈波、陈江两兄弟,利用其制茶厂加工收购来的茶青,将成品运回江苏。梁利根说:“贵州的小叶茶品种与龙井类似,早些年我们只收茶青,找浙江师傅过来加工成‘龙井’,现在,当地茶农已经基本掌握了炒制技术,只需将成品茶拿回去拼配就可以了。”
3月25日,记者在湄潭县遇到十几位安徽省繁昌镇峨桥茶市的茶商,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湄潭西南茶城外销的茶叶一半以上流入峨桥茶市。
茶商杨德余说:“什么品种的茶我们都收,比如,用龙井技术加工的小叶种茶,浙江人拿去当龙井买,卷形茶在江苏作为碧螺春卖,黄芽在安徽当作黄山黄芽卖,广西人收针茶去作花茶的原料茶。因为价钱较低,贵州茶很受欢迎。”
贵州六福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兰说,外地茶商入黔收茶始于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茶商数量陡增,其中尤以浙江、安徽、福建、江苏茶商为最多。
打的就是“时间差”、“价格差
外省茶商大批入黔收购仿冒龙井的原因何在呢?
湄潭茶场场长童志忠将此归结为两个差——时间差、价格差——他算了一笔帐:“贵州春茶上市较早,晴隆、普安大概在3月初,湄潭在3月15日左右,而浙江的春茶通常要迟10到15天,加上今年的‘倒春寒’,更影响了茶叶的生长。春茶销售与时间的关系很大,一天一个价,从上百元一斤到几十元一斤,悬殊很大,茶商钻的就是这个空子;另外,在贵州收购春茶,1斤仿冒龙井的均价不超过60元,到浙江后,经过茶商包装,可以卖到二三百元,利润空间很大。”
湄潭县茶叶总公司总经理张中兴则说:“受地域、气候、劳动力等影响,近年来,浙江龙井的产量和质量不如以前,外省茶商就来到湄潭、普安、晴隆等地收购茶叶,有的甚至直接在这里加工。据我所知,现在大概有一二十个浙江人在湄潭生产‘龙井’和针茶。龙井的利润主要是外地茶商赚走了,本地茶农的茶青最多只能卖20多元1斤。今年已经有两个浙江茶商拉了10台机器过来,在我这里订做新昌大佛龙井。”
3月25日,在湄潭县永兴镇,记者遇到了42岁的浙江省金华市务城区长山乡石门村茶商许财富,他承包了湄潭茶场的700亩茶园,并更新改造了永兴制茶厂的设备和厂房,准备大干一番。
许财富说:“今年刚刚接手茶场,产量很低,我自己试着炒了几十斤‘龙井’,早上才寄回金华。茶质稍微差一点,不过,充浙江龙井还是可以的。小半年管理好一点,明年的产量应该能增加不少。”
航空快递运输仿冒龙井
那么,究竟有多少“贵州龙井”远销外地呢?据湄潭县政府副县长杨游明介绍,湄潭的茶叶产量接近1800吨,一半以上经由西南茶城销往外省,由于很多交易在市场外进行,到底有多少“贵州龙井”外销无法统计。
事实上,除掉一部分上门采购的外地茶商外,大量的贵州茶通过当地批发商之手外销。湄潭县清纯茶场董事长宋治林告诉记者:“本地茶商与外省的联系很频繁,通常是我们向茶农收茶,然后根据客户需要供货,西南茶城的几十户茶商都在往外邮寄茶叶。今年春茶上市后,我已经寄走了几千斤茶叶,安徽、浙江方向都有,至于外地茶商如何包装这些茶叶,我们从来不过问。”
3月25日上午,湄潭县核桃坝村茶农罗玉明将50斤茶叶卖给宋治林,每斤单价58元,罗说:“听说有的外省茶商把这些茶叶当龙井卖,零售可以卖两三百元一斤。”
湄潭县芝兰茶场老板蒙芝田说:“外地茶商收茶主要是通过邮寄,清明前的茶大多用空运,抢时间。”
梁利根说:“今年航空快递的价格下调,1公斤茶叶运到浙江,价钱在3元至4元之间,两天内能运到,很合算,能抢到时间,收购到的茶全是空运回去。”
尽管如此,由于邮寄方便且较为安全可靠,每天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茶叶通过当地邮局流出。2月25日,记者在湄潭县邮政局采访时看到,地上有一件发往峨桥茶市的茶叶,该局封发股股长曾泰说:“一般来说,清明前开始有少量的茶叶邮寄,每天几件十几件的样子。春茶上市后邮包就多起来了,最多时一天要处理几百件,数千公斤。这些茶叶发到安徽、江苏、山东、陕西、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到安徽的量最大,占30%以上。”
曾泰说:“明前茶主要发苏州,用航空快递,以25公斤一件计算,邮资809元。普通邮寄走陆路,按12.5斤一件计算,邮资46.2元。茶叶多用装香烟的纸箱包装。”
4月5日,记者在安徽省繁昌县邮政局峨桥支局采访了该局支局长杨良军,据他介绍:“春茶上市前后,每天运到的茶叶都在600件以上,昨天是900多件,从贵州邮寄来的茶叶占15%左右。以平均一件30公斤计,一天的进货量就是4000多公斤。”
峨桥茶市:一年批发10万斤仿冒龙井 [page]
3月29日,安徽茶商杨德余与朋友合租了一部东风大货车,将15000余斤茶叶从湄潭运回峨桥,货车连续行驶46个小时后,于3月31日到达峨桥。
4月4日,记者乘机飞往南京,次日进入安徽,经芜湖市转车来到峨桥镇。记者找到杨德余时,他正在门面上忙活,“我从贵州采购的将近3000斤茶叶,两天内全部售完。”
繁昌天香茶叶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昌海说:“据我所知,每年从峨桥茶市批发出去仿冒龙井不下10万斤,四川、湖南、贵州都有。贵州的小叶种和杭州龙井的品种近似,加工方法得当的话,做成扁型茶外观上很难分辨,一般人也尝不出口感上的区别。”
记者在峨桥茶市看到,不少茶商的摊位上都有贵州烟的纸箱,大量贵州产茶叶就是装在这样的纸箱内进入峨桥茶市的。
峨桥镇组宣部委员鲁国槐介绍了峨桥茶市的基本情况:“上世纪80年代末,峨桥就自发形成一个茶叶市场,发展至今,已经拥有1000多家固定门面、3000多个摊位和大量散户,经营茶叶品种有1200多个的国家级的茶叶批发市场,2003年的成交额达14亿元。”
鲁国槐说:“峨桥茶市是全国最大的绿茶集散地,经过20余年的发展,市场意识比较强,做生意特别精,他们抓住贵州春茶上市较早的这个特点,大量采购并仿造安徽、浙江等地的一些名茶,比如碧螺春、黄山黄芽、龙井等,说句不好听的,这些茶部分还要高价返销回贵州。”
贵州:仿冒龙井只为“借船出海”
记者在贵州省湄潭县采访时,当地茶商并不讳言自己仿冒龙井的行为。甚至有人说,过去,龙井茶只在西湖片区出产,浙江省可以扩大原产地域,贵州为什么不能做龙井?
其实,湄潭茶与龙井的渊源颇深。湄潭县茶桑事业局副局长田维祥说:“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湄潭实验茶场,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内迁遵义、湄潭地区,龙井茶的品种及工艺由此传入湄潭。解放后,湄潭的第一批全国良种扁型茶就叫做湄潭龙井或仿龙井,直到1958年才更名为湄江茶。”
贵州六福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兰说,湄江翠片外形比龙井茶略长略窄,但品质很接近,有些内质指标甚至超过龙井。这种扁型茶在贵州各县市都有出产,外地茶商入黔收购仿冒龙井茶,已有20余年。
湄潭县清纯茶场董事长宋治林说,湄潭茶也好,贵州茶也好,在外面没有名气,仿冒龙井或者其他的知名品牌,“借船出海”,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不是坏事。 安徽茶商强永保说:“我们这些外地茶商帮助贵州搞销售,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功之臣。”
原产地域该不该扩大?
2001年底,国家正式批准对龙井茶实施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龙井茶原产地域被分为三个产区: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
事实上,关于龙井茶原产地域的分区问题,浙江省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白堃元说:“该不该扩大龙井茶原产地域是争论的焦点。有的专家就认为,原产地域应限于西湖产区,扩大产区范围固然有益于提高龙井茶的产量,却不利于维护其珍稀地位。”
追溯龙井茶的历史,其产区曾经历逐步扩大的过程。龙井茶发祥于北宋,到清代扩展到杭州附近县市。据炒茶师王卓再回忆,上世纪初,西湖乡所产的龙井统称西湖龙井,杭州近郊的余杭、萧山、富阳等原产旗枪茶的几个县按龙井茶原料的采摘标准、炒制方法加工的茶叶,统称浙江龙井。
白堃元说,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很多大众茶产区开始生产龙井茶,“市场混乱,全国各地都在仿冒。于是,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提上日程。有人认为,生产没有限制,龙井茶的名茶地位就毫无意义了。但原产地也不能划得过小,仅仅局限于西湖地区,产量有限,等于自己把自己给捆死了。没有发展空间,不能形成规模,龙井茶就不能成为商品,而只是贡品、礼品、展品。”
消费者:农产品应有地域限制
许多消费者认为,龙井茶原产地域任意扩大,无形中对消费者造成了某种误导。
白堃元说:“原产地域内不同产区的龙井茶,风格大相径庭。比如,西湖龙井芽叶小巧纤秀,属清香型,而新昌大佛龙井叶片较大,属栗香型。但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如果有外省仿冒的茶叶混杂其间,监管上的难度很大。”
这种产区差异给了商贩可乘之机。湄潭茶场场长童忠志说:“茶商将外地茶叶拼配到原产地的龙井茶里,叶片大一些的冒充大佛龙井,小一些的则冒充西湖龙井,外行几乎无法分辨。”
杭州市西湖区技术监督局标准计量科科长洪守霞说:“按照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规定,龙井茶必须明确标识产地、等级。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消费者还并不十分了解这些细微的区别。”
消费者熊新华说:“过去我们只知道西湖才产龙井,现在,只要是原产地域内的龙井茶都算是正宗的了,有点说不过去。茅台酒只能有一家生产厂家,如果我们把所有用茅台工艺生产的酱香型酒都认定为茅台,合不合适?何况,茶叶是一种农产品,地域限制应该非常严格,消费者花了钱,买不到正宗的西湖龙井,难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甘作“殖民地”还是自创品牌
正如宋治林所说,没有知名品牌,是贵州这样的西部产茶省沦为“仿冒加工地”和“原料集散地”的原因之一。
贵州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方认为,贵州茶缺乏品牌优势,借江苏茶、浙江茶、安徽茶的壳出口,甘作产业链的末端,符合市场规律;另一方则认为,贵州不能甘于做“殖民地”,应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抢占市场。
湄潭县政府副县长杨游明说,本地茶大量作为仿冒茶和原料茶外销,税收也随之流失,农业特产税取缔后,全县的茶叶税一年只有六七十万元。湄潭县核桃坝村原村支书何殿伦说:“农村有句话,‘长路人担担子,短路人找票子’,什么意思呢?核桃坝的茶叶,几十元钱卖出去,外地商人搞点豪华包装,价钱可以翻几番,大宗的钱被别人拿走了。这种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低,形不成气候,风险很大。浙江人打龙井牌子,把品牌统一起来,贵州也应该走这条路子。”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鲁成银说:“龙井茶的品种和工艺都没有保密,完全可以引进借鉴。贵州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只要管理和营销能跟上,可以生产出很好的茶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