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繁昌:大市场新思路挖潜力求发展
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全国惟一国家级专业茶叶批发市场“江南第一茶市”安徽繁昌峨桥市场以“买全国茶、卖全国茶”而享誉茶叶界;以买不到的茶到峨桥买,以卖不掉的茶到峨桥卖;这里不产茶叶却以茶业名噪大江南北,这就是峨桥茶叶大市场最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大市场也遇到了新课题。
一、找差距
1.随着全国茶叶批发市场的不断增多、扩大,原来跨省跨市的茶商,现在可以就近进行交易,而不会舍近求远到峨桥茶市来。
2.随着科技信息的进步,一些有知识的茶商,直接通过网上交易,已不需要再进市场。
3.一些地方名茶,越来越受到原产地的保护,而峨桥是不产茶叶的地方,它需要全国各地的茶叶(特别是名茶)进入峨桥市场。
4.目前峨桥茶市经营产地,市场格局、经营环境,很难形成大市场经营氛围,“外商不进来,内商走出去了”。
5.政府在服务,引导市场的过程中,对市场发展没有新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的服务理念上。
不难看出,上述情况制约了市场的发展,面对新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大市场是否有新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近日记者再一次走进峨桥茶叶批发市场,经过走访,所见所闻,使我们了解到,峨桥大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挖潜力
1.充实茶市内涵,提高茶市品位。峨桥茶市虽然具备了大市场的规模,然而它“大而不精,广而不深”,因此,峨桥茶市要在“精度、广度、深度”下工夫、做文章。
“精度”要在选茶———质量、制茶———技术、包装———工艺、储藏———保鲜、运输———快捷、宣传———引导消费等方面要有自己的独特方法模式。
“广度”要在全国主要茶市建立信息平台,使茶叶贸易、信息、市场走向,更加快捷地了解。现在是信息时代,只有熟悉市场,看到别家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自己发展才有筹码。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深度”峨桥茶市濒临长江,地下矿泉水,长江水等优质水资源极其丰富,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深加工企业,如:茶饮料、绿色茶饮料、保健品、药品等,如能很好地利用开发,必定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2.大力发展附属产业,形成产业链。
以市场“茶叶”为依托,发展附属产业,包装业、茶用具业、运输业、储藏业等。要走出一条以“茶”带“附”,以“附”促“茶”的新路子。目前,峨桥市场虽然也有几家附属产业,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一定要加大发展附属产业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市场的附加值。
3.开发自己的茶地,培育自己的品牌。
一直以来,峨桥茶市以买全国“茶”卖全国“茶”而享誉茶叶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那种只有外在规模的扩张,而不能拥有自己过硬的品牌和名优产品,市场的发展就缺少了后劲。所以,峨桥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茶商去包山种茶,培育自己的“茶”品牌,政府应在资金、税收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帮助、指导,切实解决包山种茶难的问题。
4.以“科学”知识服务于市场。
峨桥茶市要有自己的科研基地,以科学知识服务于市场,开办“茶”产业培训学校,培养新型的茶产业的管理人才和经济人,用新的科学理念占领市场。
5.“招进来,走出去”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招进来”———自然是指招商引资,峨桥市场要以外商发财、以发展的胸怀,诚招国内茶商、茶场主,进入峨桥市场设公司、办厂、开店。
但峨桥茶市目前老市场由于受地理位置制约,已无门面可租,而新市场由于不能形成集中贸易氛围、缺少人气,因而,政府要解决好“进驻”难的问题,使茶商进的来,留的住,为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走出去”———就是去学习人家的思想理念,成功经验,精湛的制茶技术。目前,峨桥人在外茶商,超过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政府如果能充分地加以引导、利用他们的智慧、资金,峨桥茶市场的发展还有什么困难呢?
三、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才有发展近年来,峨桥茶市“步子不大,发展不快”。除有一些外在因素,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不少峨桥人思想还停留在原有的成绩上。
峨桥大市场若做大做强,首先要摈弃积淀的观念里束缚我们灵感和激情的东西,解放思想,找差距、挖潜力,要用新得理念服务和引导市场,市场才会有生机、活力,才会有跨跃式的发展。
后记:笔者写此稿件,想以此来激励峨桥茶市人沉寂已久的兴业激情,同时也为新一界峨桥政府一点启示,使峨桥大市场更加走向繁荣昌盛,成为全国发展最好最快的龙头茶叶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