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路:海南茶业 绿色救市

作者: 来自:海南日报 时间:2004-09-02
分享到:

    冲着五指山的云雾和可以打包出售的空气,近年来,省内不少茶商开始到五指山脚下的水满乡寻找新的商机。在日渐兴旺的旅游市场上,健康、生态、绿色的五指山生态茶,成为海南旅游市场继苦丁茶之后的又一品牌。
    而五指山茶场、岭头茶场等一批老国营农场,在失去了作为红茶出口基地的优势之后,近年来积极转向发展高香名优茶园。从2001年起,每年1月,来自五指山茶场的优质春茶,成为全国最早的春茶销往北京市场。

    在经历了发展、回落、恢复到现在的再发展,海南茶业开始在“绿色”中找到新的希望。

    转型之痛

    海南红碎茶曾经是中国茶叶出口的当家品种。1959年,根据国家计划,在海南建立了红茶出口基地,并最早建立起通什(现更名为五指山)、白马岭、岭头三个国营农场,利用本地野生大叶种和从云南引进的阿萨姆大叶良种进行繁殖,海南茶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高峰时,一年就出口红茶100万美金,全国各地的茶场蜂涌到这里取经。”五指山茶场场长叶小平回忆起那段历史仍激动不已。当时,这个茶场被列为全国十大茶场之一,这里出产的优质红碎茶甚至摆上了伦敦的拍卖市场。海南红碎茶远销到欧美、东南亚、中东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品质甚至达到了斯里兰卡红茶水平,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外贸体制改革成为海南茶业的分水岭。几十年统购统销的茶叶市场全面开放,生产者不得不直接面对市场,加之国际市场茶价变化,红茶市场开始逐渐被绿茶取代,海南红碎茶出口受到严重影响。随之而来的是生产萎缩,产量和茶园面积逐年下降,茶园面积从1993年高峰时的12万亩急剧下降到了2000年的5万亩,产品也同时下降三分之一。

    “绿色”救市

    红茶市场的没落让曾经作为红茶基地的海南茶界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在经过最初的俳徊与犹豫之后,海南茶场开始把发展良种茶园、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生产名优特茶作为新的方向,农垦系统特别制定了发展2万亩名优茶基地建设的规划,希望各农场通过更新老劣茶树,引进优良品种发展高档茶生产。

    据了解,近年来,白沙农场相继栽培了奇兰、福云六号等高香茶基地1000多亩,并研制了高品位的白沙毛尖、白沙龙井、白沙手工茶,而且每年以300亩的速度发展,计划2010年全场将实现5000亩。而岭头茶场研制出的海南乌龙茶不仅产品质量可与福建、台湾产茶质量媲美,填补了我省乌龙茶生产的空白。

    五指山茶场也在“红转绿”中取得初步成效,在抛开了昔日的红碎茶辉煌之后,开始转向高品质绿茶的生产。据该茶场有关人士介绍,自1999年起,新开辟茶园1000亩,全部种植优质高香茶,并计划在三年内再新开茶园1000亩。连续四年,每年1月,五指山茶场的春茶成为全国最早的春茶远销北京,成为王府井百年老字号吴裕泰茶荘的畅销茶,价格比平时高出3倍。

    朝阳产业

    海南茶界认为,弱、散、小的海南茶业目前仍面临巨大困难,要想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据了解,虽然目前海南许多茶场(厂)都有自己的茶叶品牌,如南海茶厂的远洋牌,岭头茶场的环球牌,白沙农场的白沙牌以及五指山茶场的金鼎牌等,但除了白沙牌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他的市场认识度相对较低。

    海南茶协建议,农垦系统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垦区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做响“白沙”品牌,并同时保护开发丰富的五指山野生水满茶的资源,充分利用其具有的提神醒脑、防治感冒、消热解毒的功效,创出具有海南特色的名牌产品。同时,利用我省旅游大省的优势扩大海南茶的知名度。据了解,茶叶目前已成为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之一,每年的茶叶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市场潜力非常大。近年来,我省不少私营企业纷纷投入茶叶生产和开发,利用生态优势打开销路。

    海南茶协秘书长陈世登认为,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生态省,还应加快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开发和认证,鼓励和推动企业生产有机茶及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并在海南开发茶叶饮料,研制生产具有较高医学保健、化工价值的深加工茶叶产品。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海南茶叶重返国际茶叶市场。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