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茶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4、贮藏保鲜化
我国名优茶一直是采用石灰缸等常温贮藏,这些传统的贮藏方法虽能较好地保持茶叶的干度,但经过高温潮湿的夏季后,茶叶的色、香、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是近年来采用复合袋、抽气充氮或内放除氧剂等贮藏方法,也因长期常温贮藏而使茶叶不同程度的陈化,品质降低。因此,传统的贮藏方法已不能适应消费者对名优茶高质量的要求。改传统的常温贮藏为保鲜贮藏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在茶叶冷藏保鲜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研建的大容量茶叶保鲜库,采用低温、低湿、避光贮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资料表明,名优茶贮藏保鲜首先要求将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6%左右,才可将其放于4-10摄氏度的冷库中保存。茶叶入入冷库或采用其他保鲜处理的时间一般选择在5月中旬左右,否则茶叶易受高温高湿的影响而使得贮藏保鲜效果事倍功半。茶叶出库时间应在10月份为好,以尽量避免冷库内外温差过大而加剧茶叶质变。然而冷藏茶叶的最大缺陷就是只保色而不保香,因而茶叶出库后,必须采取适宜的提香措施:当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从冷库内取出的整箱(袋)茶叶,必须在室内存放10小时左右,使箱(袋)内茶叶自然升温,当茶温与气温相近时才可开箱();若茶叶出库后立即打开茶箱(袋),冷茶叶接触空气后立即产生凝结水,致使茶叶吸湿回潮,进而会大大缩短冷藏茶的货架期;名优茶出库开箱(袋)后必须作适当热处理以提高茶香。茶叶经冷藏后,芳香油凝聚,冲泡时没有正常的茶香,故须经过炒或烘等处理,除去“死冷气”,以恢复正常茶香。名优茶通过低温贮藏保鲜,可使得全年均以恒定的质量进行销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5、评比规范化
目前,冠以各种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名优茶评比活动,几乎每年都有,名优茶的数量是越评越多,而市面上却很少见到新评的名优茶。有的茶场(或茶厂)的茶叶产量很少或者根本没产茶叶,而具有的各种头衔的名优茶就有几只,这些名优茶质量不稳定,没有什么特色且大多雷同,直正树立起名优茶品牌的或发挥名优茶效应的却很少。更有甚者,这些评比出来的各种名优茶有不少是经过反复拣剔加工、制成500克小样参评的结果,而至于名优茶评比需要具有多少茶园面积,需要多少生产量和商品量以及投放市场消费者的反映如何却没有涉及到。再次,名优茶评比大多是以感官审评为主,而对于其生化成分、保健作用以及艺术价值的独特性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感官审评的过程中,双大多是以某些知名茶业人士的评语为主,缺乏从事医药、防疫保健部门人员以及广大消费者的鉴定,因而使得评比结果具有较多的主观性、局限性,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因此,名优茶评比活动,不仅要对评比的条件和标准规范化,而且要对评比的等级和评比检测项目以及评比人员组成等要科学化、规范化,以确保评比结果公平、公正、公开,进而使评比出来的名优茶能够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充分发挥名优茶效应。
6、销售集团化
名优茶销售是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实现名优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农村茶叶多为分户种植、分散加工和分散销售,这种体制存在许多弊病:茶农手提很少量的名优茶上市交易,大幅度增加销售成本,而且势必会影响到季节性强的名优茶的采制,使得采制季节的劳力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对那些不发达的茶叶初级市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山区茶农更是常因销茶无门而低价倾销。另外,茶农分散名优茶,对统一茶叶包装、品牌建设和质量管理等带来很大的困难,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实践证明,名优茶销售走产业化的道路--销售集团化,是名优茶销售走产业化的道路--销售集团化,是当前名优茶实现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的权宜之计。茶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国内外市场力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当地茶叶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的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化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实现名优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其组织形式可采用公司+茶场、公司+农户等形式来组建集团公司,实行销售集团化。集团公司将各茶场或农户收购来的名优茶根据其色、香、味、形等特点进行适当的拼配,对于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创立品牌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生产经营企业创立名优茶品牌,既方便消费者选购,又易使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这样生产经营企业就可建立固定的销售渠道,易于拓展市场;对于茶农或公司单位单方面来说,通过销售集团化,在共享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的同时,也可降低各自的市场风险。
总之,在茶饮消费上,名优茶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和效益潜力,但只有切实解决目前名优茶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中的现在问题,才能使名优名符其实,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名优茶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