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彝山深处新人家
作者: 来自:云南日报网 时间:2004-09-16
立秋刚过,记者顺着蜿蜒的公路来到无量山中,刚翻过大箐垭口,就看见半山腰星星点点的房屋掩映在丛林中,若不是亲眼目睹这一幢幢林中有家、家中有花的彝家新村,还以为这是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度假村。
走在用石板镶嵌的村间道路上,记者看到了公共卫生厕所上写着“请讲究卫生”的提示语和枝繁叶茂的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每家都栽有风景树和鲜花,无论走进哪家,都是宽敞整洁的四合院,新颖的家具和时髦的家用电器。
据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乡副乡长李文荣介绍:芹麻箐离村委会10公里,乡政府40多公里,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地处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海拔2250米。在实施温饱示范村前,全村只有8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玉米,产量非常低,人均有粮18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600元,有6幢茅草房,12幢危房。卫生条件也非常差,35户128人的村子,连一个厕所都没有,人畜混居,污水沟成了村间道路,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肆虐。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围绕扶贫攻坚,立足村情,在“山”字上作起了大文章。村民小组长字凤华微笑着说: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多年来我们村把“靠山吃山”片面理解为“砍山挖山”,结果吃饭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导致“越穷越砍越挖,越砍越挖越穷”的恶性循环。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发展了60多亩茶叶,75亩花椒、87亩核桃,劳务输出10余人,茅草房和危房都没有了,家家用上节柴灶,有4家还用上了沼气。
踏进退休教师毕新福家的四合院,瓷砖的墙壁、石板的地面。顺着雕花房门看进去,一台大彩电正在播放着新闻。在躺椅上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的毕老师说:“过去连电灯都没有,现在可以看到10多套电视节目,我们这种偏僻的小山村都能有这样的变化,真是不可思议!”老人把记者带到他家的厨房,并拎开沼气灶开关说:“原来用柴做饭,整个屋子都是烟,让人睁不开眼,现在可好,用这东西做饭,不但不用柴,没有烟,速度还快。”老人看着村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变村容村貌,也自告奋勇为村里义务搞宣传,让村民懂政策、知法律、学科学种养知识,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水平。正和妻子在加工茶叶的毕能雄说:“过去我们村里的歪风邪气无人管,公益事业无人关心,现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不用村上花一分钱,大家集资献料,投工投劳争着干,形成了一人有难大家帮,不法行为人人管的良好风气。”
“建设温饱示范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就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就要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工作和农民服务。”很多乡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尤祥能(云南日报)
走在用石板镶嵌的村间道路上,记者看到了公共卫生厕所上写着“请讲究卫生”的提示语和枝繁叶茂的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每家都栽有风景树和鲜花,无论走进哪家,都是宽敞整洁的四合院,新颖的家具和时髦的家用电器。
据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乡副乡长李文荣介绍:芹麻箐离村委会10公里,乡政府40多公里,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地处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海拔2250米。在实施温饱示范村前,全村只有8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玉米,产量非常低,人均有粮18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600元,有6幢茅草房,12幢危房。卫生条件也非常差,35户128人的村子,连一个厕所都没有,人畜混居,污水沟成了村间道路,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肆虐。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围绕扶贫攻坚,立足村情,在“山”字上作起了大文章。村民小组长字凤华微笑着说: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多年来我们村把“靠山吃山”片面理解为“砍山挖山”,结果吃饭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导致“越穷越砍越挖,越砍越挖越穷”的恶性循环。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发展了60多亩茶叶,75亩花椒、87亩核桃,劳务输出10余人,茅草房和危房都没有了,家家用上节柴灶,有4家还用上了沼气。
踏进退休教师毕新福家的四合院,瓷砖的墙壁、石板的地面。顺着雕花房门看进去,一台大彩电正在播放着新闻。在躺椅上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的毕老师说:“过去连电灯都没有,现在可以看到10多套电视节目,我们这种偏僻的小山村都能有这样的变化,真是不可思议!”老人把记者带到他家的厨房,并拎开沼气灶开关说:“原来用柴做饭,整个屋子都是烟,让人睁不开眼,现在可好,用这东西做饭,不但不用柴,没有烟,速度还快。”老人看着村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变村容村貌,也自告奋勇为村里义务搞宣传,让村民懂政策、知法律、学科学种养知识,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水平。正和妻子在加工茶叶的毕能雄说:“过去我们村里的歪风邪气无人管,公益事业无人关心,现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不用村上花一分钱,大家集资献料,投工投劳争着干,形成了一人有难大家帮,不法行为人人管的良好风气。”
“建设温饱示范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就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就要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工作和农民服务。”很多乡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尤祥能(云南日报)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