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身份不明
作者: 来自: 时间:2004-08-23
贵州茶有两种经常性的用途:给其他茶叶调味,或干脆冒充名茶,比如西湖龙井和碧螺春.
一流质量,二流包装,三流价位,这就是贵州茶的写照。
每年三月到五月是春茶上市的季节,这个时候,许多茶商会不远万里奔赴贵州抢收新茶,其中包括茶乡福建的茶商。“贵州茶很香,是‘味精茶’,一些茶叶零售商把贵州茶掺在其他茶叶里卖,可以卖到好价钱。”贵阳市太升茶叶批发市场的一位经营者告诉记者,这在业内并不是秘密。
“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的茶庄,很多所谓的名茶实际上都是贵州茶,虽然标签上并不这么写。”贵阳绿海贸易有限公司的彭海燕女士介绍说,比如,有一种叫湄江翠片的茶,会被一些茶商转手当作西湖龙井卖掉,价格可以翻几倍。记者看到,在茶叶批发市场,一斤湄江翠片的价格在60元至100元间,而一斤西湖龙井,据说可以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
“影子茶”与“味精茶”
据说,一些精明的茶商,到春茶采收季节,会带着制茶师傅来到贵州。他们包一两个制茶厂收购当地的春茶,用自己的制茶工艺,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能源制茶,产品以名茶的名义卖到外地,一季就可以赚几万元。贵州省农业厅农垦局局长赵宣富告诉记者,有一个来自江苏的私营茶商在贵州秦龙县包茶园制茶,其产品包装就是西湖龙井。
由于贵州的湄江茶与西湖龙井的工艺相同,外形一致,因此,湄江茶多以西湖龙井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事实上,真正的西湖龙井极其稀少,用湄潭茶场贵阳经营部刘先生的话说:“我都没有喝过2真正的西湖龙井,贵阳可能就没有真正的西湖龙井”。
除了湄江茶在市场上经常以别人的身份出现外,贵定云雾茶也是命运多舛。据说,云雾茶外形与碧螺春比较相像,但在各种指标上,已经超过了碧螺春。每斤云雾茶的市场价格是60元左右,而碧螺春价格却在340元。因此,贵定云雾茶在市场上常常以碧螺春的身份出现。据了解,贵州茶每年有2/3是以这种方式卖出的。
虽然赝品的身份令贵州茶尴尬,但能混淆名茶的高贵血统,也足以证明其品质的上乘。贵州农业厅农垦公司总经理朱江介绍,在贵州,不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壤环境,都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加上贵州省工业发展比较滞后,污染较少,因而贵州茶的品质能够出类拔萃。朱江告诉记者,2002年,贵州抽送了24个茶样本到农业部茶业质量测试中心进行检测,有17个样本全部达到欧盟的标准,这在全国来讲是比较少见的;按无公害的标准检测,所送的35个样中,合格率达到34%,这在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
茶叶产业的“商业殖民地”
一流质量,二流包装,三流价位,这就是贵州茶的写照。
朱江告诉记者,历史上,贵州有两样产品获得国际金奖,一个是茅台酒,另一个就是都匀毛尖茶。茅台酒名扬天下,而都匀毛尖虽然是名茶身份,但声势上要逊色很多。为什么贵州茶沦落至此?作为官方茶业公司老总的朱江道出了其中缘由。贵州虽然是茶叶产区,但相对于福建、浙江等茶乡,贵州茶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贵州茶在全国评比中,有50多个品种获得2部优,但是品牌知名度低,而且每一种茶的产量都不高。另外,贵州茶的科技含量也比较低,质量差异比较大,影响了品牌的培育。朱江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数据:在贵州,良种茶园只占到茶园面积的60%;2002年名优茶的产量占茶产量的9.74%,名优茶的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40%,分别低于全国37%和60%的平均水平。外来茶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以低成本加工,贴名牌卖出,利润非常可观。“由于品牌的缺失,我们的茶销量很大,但实际上卖的是原材料,外地客商将贵州茶改头换面后赚取了高额的利润。”
有些安徽、江浙一带的私营企业主掌握着市场渠道,成本20元~30元的茶叶转手就能卖到几百元。“贵州这个地区很艰苦,那些茶商之所以跋山涉水、吃苦受累来贵州贩卖茶叶,正说明其利润空间是巨大的”。据知情人士透露,外地茶商在贵州一季就可赚取几万元。与此相比,贵州那些拥有几千亩茶园的企业不但不赚钱,反而可能会亏本。
“品牌是在市场上形成的,市场没做好,品牌自然无法形成”,贵州省农业厅农垦局局长赵宣富如是说,“正如烧锅做饭,烟囱没有通,下面的火烧得再旺也没有用。”
在贵州,多数茶业企业脱胎于国有体制的农场,市场似乎离这些企业特别遥远。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茶叶产区比较分散,大多数茶场没有能力和资金做市场。而政府的资金支持又比较分散,一个县给一点,一个地区给一点。这有限的资金用于良种推广、茶园更新后,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能力再投入终端市场。而茶商们却深谙市场形势,看到哪种茶赚钱,马上就收购,没有前期投入,更增加了利润空间。对茶农来说,谁出的价高就卖给谁。用朱江的话说,贵州简直就是茶叶产业的“商业殖民地”。
政府的协调能力不足也使贵州茶难以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湄潭茶场场长童忠志指出,品牌2只有形成合力在市场中才有竞争力。如西湖龙井,该地区的茶只要达到标准都可以打西湖龙井的品牌,而贵州却缺乏这样统一的运作。以湄潭县为例,省部优产品有十几个,但大家都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还有恶性竞争、无序跌价,这都造成了资源浪费。“一个拳头打出去的力量比几个手指打出的力量要大得多。”童忠志这样形容统一品牌运作的重要性。
体制愁云
在山路上颠簸了4个小时,记者来到了被誉为茶乡的湄潭县。据说,湄潭茶场是贵州数一数二的大茶场,拥有几千亩茶园。然而,让记者始料不及的是,眼前看到的只有破旧的办公楼和早已停工的厂房。
“几年以前,厂里是很热闹的,现在这个季节也没停工,来进货的人络绎不绝”,湄潭茶场的永兴制茶工厂厂长吴太华脸上流露出对以前的怀念。而现在,厂区大院里静悄悄的,制茶机上积满了灰尘。就在与记者谈话的过程中,一个私营制茶老板来找吴太华,想要买走厂里的那两个炒茶锅。
“国有企业体制问题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湄潭茶场场长童忠志也道出自己的苦衷。童说,湄潭茶场有三老:一是人员老,最小的也有37岁;第二是茶园老,许多茶园都是50至70年代的茶园,应该更新却得不到更新;第三是设备老,现在有些设备上还有毛主席语录。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品牌问题,而是职工问题。童忠志一脸无奈,“除了700多名退休职工,企业还有学校和医院,这些都是企业的包袱”。赵宣富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2002年,政府拨给湄潭茶场300万元,可这些钱全被拿去发了工资。资金的匮乏使企业连更新茶园的资金都没有,更别提运作品牌做市场了。在贵州,像湄潭茶场这样的企业不止一两家。
赵宣富介绍说,贵州农垦局主管的企业大多如湄潭茶场,现在需要引进一些资金对茶园进行改造。农垦局主要的任务是指导企业把国有企业改造成非公有制企业,先解决职工的问题,再进行集约化经营,主打自己的品牌。
记者到达湄潭茶场时,茶场正在准备一场招标会。用童忠志的话说,就是要将现在的茶场由生产经营型改为资产经营型。将企业的一部分茶园变成职工的身份,茶园由职工自主经营,剩下的茶园以及厂房、设备采取投标的形式出租出去以获取外来资金。利用这笔资金来进行茶园更新,市场运作,使企业进入良性运转。
据说,在当天的招标会上,就有来自浙江的茶商。贵州茶开始挣扎2着走出品牌茶的阴影,开创自己的天地。
一流质量,二流包装,三流价位,这就是贵州茶的写照。
每年三月到五月是春茶上市的季节,这个时候,许多茶商会不远万里奔赴贵州抢收新茶,其中包括茶乡福建的茶商。“贵州茶很香,是‘味精茶’,一些茶叶零售商把贵州茶掺在其他茶叶里卖,可以卖到好价钱。”贵阳市太升茶叶批发市场的一位经营者告诉记者,这在业内并不是秘密。
“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的茶庄,很多所谓的名茶实际上都是贵州茶,虽然标签上并不这么写。”贵阳绿海贸易有限公司的彭海燕女士介绍说,比如,有一种叫湄江翠片的茶,会被一些茶商转手当作西湖龙井卖掉,价格可以翻几倍。记者看到,在茶叶批发市场,一斤湄江翠片的价格在60元至100元间,而一斤西湖龙井,据说可以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
“影子茶”与“味精茶”
据说,一些精明的茶商,到春茶采收季节,会带着制茶师傅来到贵州。他们包一两个制茶厂收购当地的春茶,用自己的制茶工艺,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能源制茶,产品以名茶的名义卖到外地,一季就可以赚几万元。贵州省农业厅农垦局局长赵宣富告诉记者,有一个来自江苏的私营茶商在贵州秦龙县包茶园制茶,其产品包装就是西湖龙井。
由于贵州的湄江茶与西湖龙井的工艺相同,外形一致,因此,湄江茶多以西湖龙井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事实上,真正的西湖龙井极其稀少,用湄潭茶场贵阳经营部刘先生的话说:“我都没有喝过2真正的西湖龙井,贵阳可能就没有真正的西湖龙井”。
除了湄江茶在市场上经常以别人的身份出现外,贵定云雾茶也是命运多舛。据说,云雾茶外形与碧螺春比较相像,但在各种指标上,已经超过了碧螺春。每斤云雾茶的市场价格是60元左右,而碧螺春价格却在340元。因此,贵定云雾茶在市场上常常以碧螺春的身份出现。据了解,贵州茶每年有2/3是以这种方式卖出的。
虽然赝品的身份令贵州茶尴尬,但能混淆名茶的高贵血统,也足以证明其品质的上乘。贵州农业厅农垦公司总经理朱江介绍,在贵州,不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壤环境,都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加上贵州省工业发展比较滞后,污染较少,因而贵州茶的品质能够出类拔萃。朱江告诉记者,2002年,贵州抽送了24个茶样本到农业部茶业质量测试中心进行检测,有17个样本全部达到欧盟的标准,这在全国来讲是比较少见的;按无公害的标准检测,所送的35个样中,合格率达到34%,这在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
茶叶产业的“商业殖民地”
一流质量,二流包装,三流价位,这就是贵州茶的写照。
朱江告诉记者,历史上,贵州有两样产品获得国际金奖,一个是茅台酒,另一个就是都匀毛尖茶。茅台酒名扬天下,而都匀毛尖虽然是名茶身份,但声势上要逊色很多。为什么贵州茶沦落至此?作为官方茶业公司老总的朱江道出了其中缘由。贵州虽然是茶叶产区,但相对于福建、浙江等茶乡,贵州茶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贵州茶在全国评比中,有50多个品种获得2部优,但是品牌知名度低,而且每一种茶的产量都不高。另外,贵州茶的科技含量也比较低,质量差异比较大,影响了品牌的培育。朱江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数据:在贵州,良种茶园只占到茶园面积的60%;2002年名优茶的产量占茶产量的9.74%,名优茶的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40%,分别低于全国37%和60%的平均水平。外来茶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以低成本加工,贴名牌卖出,利润非常可观。“由于品牌的缺失,我们的茶销量很大,但实际上卖的是原材料,外地客商将贵州茶改头换面后赚取了高额的利润。”
有些安徽、江浙一带的私营企业主掌握着市场渠道,成本20元~30元的茶叶转手就能卖到几百元。“贵州这个地区很艰苦,那些茶商之所以跋山涉水、吃苦受累来贵州贩卖茶叶,正说明其利润空间是巨大的”。据知情人士透露,外地茶商在贵州一季就可赚取几万元。与此相比,贵州那些拥有几千亩茶园的企业不但不赚钱,反而可能会亏本。
“品牌是在市场上形成的,市场没做好,品牌自然无法形成”,贵州省农业厅农垦局局长赵宣富如是说,“正如烧锅做饭,烟囱没有通,下面的火烧得再旺也没有用。”
在贵州,多数茶业企业脱胎于国有体制的农场,市场似乎离这些企业特别遥远。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茶叶产区比较分散,大多数茶场没有能力和资金做市场。而政府的资金支持又比较分散,一个县给一点,一个地区给一点。这有限的资金用于良种推广、茶园更新后,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能力再投入终端市场。而茶商们却深谙市场形势,看到哪种茶赚钱,马上就收购,没有前期投入,更增加了利润空间。对茶农来说,谁出的价高就卖给谁。用朱江的话说,贵州简直就是茶叶产业的“商业殖民地”。
政府的协调能力不足也使贵州茶难以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湄潭茶场场长童忠志指出,品牌2只有形成合力在市场中才有竞争力。如西湖龙井,该地区的茶只要达到标准都可以打西湖龙井的品牌,而贵州却缺乏这样统一的运作。以湄潭县为例,省部优产品有十几个,但大家都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还有恶性竞争、无序跌价,这都造成了资源浪费。“一个拳头打出去的力量比几个手指打出的力量要大得多。”童忠志这样形容统一品牌运作的重要性。
体制愁云
在山路上颠簸了4个小时,记者来到了被誉为茶乡的湄潭县。据说,湄潭茶场是贵州数一数二的大茶场,拥有几千亩茶园。然而,让记者始料不及的是,眼前看到的只有破旧的办公楼和早已停工的厂房。
“几年以前,厂里是很热闹的,现在这个季节也没停工,来进货的人络绎不绝”,湄潭茶场的永兴制茶工厂厂长吴太华脸上流露出对以前的怀念。而现在,厂区大院里静悄悄的,制茶机上积满了灰尘。就在与记者谈话的过程中,一个私营制茶老板来找吴太华,想要买走厂里的那两个炒茶锅。
“国有企业体制问题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湄潭茶场场长童忠志也道出自己的苦衷。童说,湄潭茶场有三老:一是人员老,最小的也有37岁;第二是茶园老,许多茶园都是50至70年代的茶园,应该更新却得不到更新;第三是设备老,现在有些设备上还有毛主席语录。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品牌问题,而是职工问题。童忠志一脸无奈,“除了700多名退休职工,企业还有学校和医院,这些都是企业的包袱”。赵宣富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2002年,政府拨给湄潭茶场300万元,可这些钱全被拿去发了工资。资金的匮乏使企业连更新茶园的资金都没有,更别提运作品牌做市场了。在贵州,像湄潭茶场这样的企业不止一两家。
赵宣富介绍说,贵州农垦局主管的企业大多如湄潭茶场,现在需要引进一些资金对茶园进行改造。农垦局主要的任务是指导企业把国有企业改造成非公有制企业,先解决职工的问题,再进行集约化经营,主打自己的品牌。
记者到达湄潭茶场时,茶场正在准备一场招标会。用童忠志的话说,就是要将现在的茶场由生产经营型改为资产经营型。将企业的一部分茶园变成职工的身份,茶园由职工自主经营,剩下的茶园以及厂房、设备采取投标的形式出租出去以获取外来资金。利用这笔资金来进行茶园更新,市场运作,使企业进入良性运转。
据说,在当天的招标会上,就有来自浙江的茶商。贵州茶开始挣扎2着走出品牌茶的阴影,开创自己的天地。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