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安徽茶业如何解“株连”之痛?

作者: 来自:池州日报 时间:2004-08-19
分享到:

    央视曝光郎溪“问题茶”,安徽正宗有机茶纷纷受“株连”,面对这“打了李鬼却伤了李魁”的尴尬局面,安徽茶企人士在问——

安徽茶业如何解“株连”之痛?

    央视曝光郎溪“问题茶”后,外省一些茶企纷纷就此大做文章,一时间,“安徽茶=问题茶”的算式摆在了全国各地茶叶大卖场、各大超市经营人员的心中,安徽茶遭遇到了最空前的信任危机,只要是安徽茶便不问青红皂白一律被撤下专柜拉下展台,代理商不约而同地提出退货,安徽茶叶在外省销售量呈几何级下降,顿时大江南北谈安徽茶色变,各地政府纷纷组织查封安徽茶。好不容易经过整合品牌、整合资源、整合销售的一些茶叶龙头企业,刚在省外市场找到了一丝春光,不承想,这一场意外事件让他们受到了毫无道理的“株连”,在这个夏季遭遇到了寒流,难道命运多舛的安徽茶注定要向浙江茶、福建茶附首称臣?郎溪“问题茶”向安徽茶界敲响了怎样的警钟?面对这“打了李鬼却伤了李魁”的尴尬局面,安徽茶界该如何应对?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又该如何站出来帮助安徽茶走出困境?

郎溪“问题茶”,安徽茶业泛品牌化的恶果

    谈到安徽茶叶,可谓大名鼎鼎。历史名茶十有其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可谓家喻户晓,其他每一产茶地市都有自己的名牌,如宣郎广地区的“敬亭绿雪”也是声名远扬,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安徽茶业品牌缺乏有效规划。

    目前的安徽名茶当中,品牌均被严重透支,造成了市场上毛峰泛滥,瓜片横流,在这些名茶的品牌资源被仿冒者严重透支时,消费者利益也遭到了严重损害,而一些名茶原产地的茶叶协会似乎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即使是关注到了,也仅仅是采取授权使用商标的做法来收取“保护费”。不明白同样的茶叶缴纳了所谓的“商标使用费”后,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批上名茶外衣而入得大雅之堂,可见作为茶叶经济调控引导的茶叶协会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一些产茶地区采取了几近荒唐的品牌整合运动,即通过大量抛售经统一印制的茶叶罐来使茶叶品牌传播程度最大化,也不管那茶叶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原产地概念被泛化在茶叶行业已经不足为怪了,一些小茶厂往往猛打擦边球来抬高身价,也就不惜一切手段违反无公害茶叶的操作程序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结果是谁都可以使用历史名茶以及“无公害茶叶”等品牌、招牌,但谁都不对这些品牌、招牌负责,可以说,郎溪“问题茶”被曝光绝不是偶然,从长远看,安徽茶界倒是要感谢这一曝光的早一日到来,它为安徽茶界敲响了警钟,尽管这付出的代价委实太大。

避免“问题茶”,呼唤安徽的茶叶龙头企业

    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问题茶”虽只是在郎溪一地发现,但消费者的担心不无道理,媒体曝光也是对消费者负责,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避免“问题茶”的再次出现?这其实也就是另一个问题:谁能对茶叶品牌、质量负责?答案也早就有了:只有建立真正的茶叶龙头企业,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茶叶龙头企业,才可能有严格的生产条件和管理制度,它所提供的从生产环境、投入品到加工、运输和市场销售,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实施了全程质量控制,做到无害化生产,符合无公害茶及有机茶的标准和认证要求。产品才能采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加工,标识化包装,品牌化营销,不仅要保证安全,而且追求高品质、高档次,创名牌。它的产品才能经得起国家有关监督管理部门的抽检,经得起消费者高标准、严要求的消费检验。而这一切靠目前一家一户式生产,或两三个人一台小机器就支撑起来的小作坊是无法实现的。

    反观如今的安徽茶界,鲜有较大规模的茶叶龙头企业,仅有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安徽天方茶叶集团、黄山毛峰茶叶集团等有限的几家龙头企业。应该说,这些龙头企业正日益壮大,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如安徽天方茶业集团,在品牌传播、渠道建设方面都有大手笔。例如聘请毛主席特型演员唐国强及民歌新秀张燕任形象代言人,也算开了中国茶叶经营的先河。另外在基地建设方面,他们也最早采取了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势,从今年起着手建设皖南万吨生态茶工程,发展标准化生态茶包括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原料生产基地,形成产业规模;建立并逐步推广“药——茶——草”、“银杏——绞股蓝”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配套年产5000吨生态茶精深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工程完成后,可带动皖南近20万户农户,茶农来自茶叶的收入由年均950元增加到1250元。目前,该工程正在石台、东至、祁门、黟县、黄山区等地实施。只是可惜安徽茶界目前像天方茶业这样的黑马还是少而又少,依据安徽省的地理分布,完全可以产生几个地域性的茶业集团,通过整合品牌,掌握通路,建设基地的上、中、下游缔造,获得新的生存环境,而不该如眼下这般“乱花杂放春去也”。

面对“株连”,政府应有为

    整个皖茶受郎溪“问题茶”株连,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又该如何站出来帮助安徽茶走出困境?茶业是我省的一个重要农业支柱产业,全省现有茶园面积约160万亩,年产茶叶近5万吨,名列全国第7位,对一些山区县来说,茶业兴全县兴,可是让人不解的是,这一事件发生之后,面对皖茶“株连”困境,我们一些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组织却反映迟缓,无所作为。

    如何应对皖茶“株连”之痛,也许金华市进行的“火腿保卫战”对我们有一定启发,同样遭受曝光的“金华毒火腿”事件发生后,该市面对生死攸关的危机,临危不乱、运筹帷幄、统一指挥,打赢了一场漂亮的金华火腿保卫战:在中央电视台揭露个别企业金华火腿制造时使用敌敌畏内幕几小时后,金华市政府就命令相关部门查封了涉案企业,并命令涉案两企业限期召回已经销售的劣质火腿。第二天上午,金华市紧急商讨对策。下午,又召集市质监、工商、卫生、农业、商检、经贸委、内贸办等部门领导和部分金华火腿生产企业负责人召开金华火腿行业自律会议,认真分析了企业和行业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严格整治和加强管理的方案。第三天,临时成立危机事件处理小组,组织拉网式检查,第四天立即公开销毁查获的不合格火腿。由于市政府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配合默契、迅速执行。以往被央视暴光的许多地方都遮遮掩掩、欺上瞒下,金华市绝不姑息纵容的做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金华市政府高效负责的工作作风逐渐取代了恶性事件本身,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此事逐渐转移了百姓的视线。突发性危机公关的关键是赢得时间,时间拖延一天将会付出数倍的代价;而赢得公关时间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如果当事人不以为然或者没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事件的负面影响会急剧传播甚至不断升级。

    在央视暴光敌敌畏火腿事件后,行内人又雪上加霜地暴出猛料:金华火腿使用敌敌畏司空见惯。面对百姓“金华火腿都含有农药吗?”和“金华火腿还能吃吗?”的质疑,如果不迅速辟谣,金华人就要眼睁睁看着“一快臭肉带的满锅腥”。在认真地拉网式排查后,迅速公布了调查结果:不法企业生产的是“返季火腿”,并非真正的金华火腿,这属于极个别现象,“返季火腿”全部封存;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真正金华火腿是合格的。澄清真相把“臭肉”与“好肉”隔离起来,及时阻止了恶性事件的蔓延。三株崩溃、巨人瓦解、冠生园倒闭……,媒体在国内一系列的重大企业危机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危机事件舆论的导航者。金华市政府深谙媒体的重大作用,积极邀请媒体参与调查并召开发布会及时向媒体通报事情真相和处理进展,借助媒体的声音消除了百姓的疑惑。

    谣言止住后的下一步关键工作就是把损失降到最低点。国内市场,眼看元旦和春节销售旺季即将到来,抢时间就是抢金钱;国际市场,一旦受国内恶性事件株连后果不堪设想。为重返国内市场金华市首先成立原产地标志管委会,统一管理使用原产地标志。经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审核合格注册登记后的46家金华市内的火腿生产厂家,率先持有了《金华火腿原产地域专用标志证书》。为方便消费者区分,首批投放市场的新“金华火腿”都在表皮上加印了“××牌金华火腿,原产地管委会认定”的字样。2003年12月16日第一批严格按照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标准生产的新“金华火腿”共23万多只,经检测合格后正式投放市场。仅苏宗食品公司一天就拿到了600万元火腿订单。金华火腿重返市场标志着金华火腿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由于及时确认出口金华火腿无任何质量事故,并及时向外商通报实情,所以国际市场基本没受任何影响。12月3日浙江雪舫工贸有限公司与日本和香港客商签定了价值3000余万的金华火腿定单。金华市政府为及时挽回损失并防止恶性事件重演,还制定并公布了金华火腿六大长期发展措施。

    为尽快消除金华火腿事件的负面影响,并重新树立金华火腿良好的品牌形象,金华市选择了主动出击。首先,公开亮相浙江农产品博览会并获金奖,进一步消除了金华火腿“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不良影响。其次,邀请日本最大肉食株式会社社长参观金华火腿制造基地,外宾不但给予非常高的赞扬而且计划在金华投资金华火腿,随后又与外商签下3000万元的大定单。此事不仅消除了部分外商的质疑,也对消除国内不良口碑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央电视台是恶性事件传播的领导者,解铃还需系铃人,金华市政府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去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在事件揭露的同一栏目《每周质量报告》中重新给予金华火腿好评。至此,金华火腿保卫战圆满结束。

    尽管火腿与茶叶是两种不同的产品,但其性质是一样的,这种“一损俱损”的品牌株连是有共性的,特别是食品、药品类产品,消费者会高度敏感,对负面消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甚至会停止消费所有的同类产品。保卫皖茶已经不仅仅关系到茶业企业的兴亡,还关系到安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美誉度,为此,茶叶界人士呼吁:保卫安徽茶,政府应有为!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