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万亩荒山要饭吃

作者:郑先聪 吴纯业 来自:四川在线 时间:2004-08-18
分享到:
    靠山吃山,山再大也有吃空的时候;深居大山,财政穷县不靠山又咋办?且看巴山深处的通江人如何创新解死结———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通江县,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是令当地人骄傲的资本。但长期以来,在靠山吃山的旧观念影响下,人们把大山吃空了。深居大山,财政穷县不靠山又咋办?能不能换个吃法?近年来,县领导一班人审时度势,结合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的实施,提出了一系列“靠山治山”措施,吹响了向荒山进军的号角。
    新吃法带来新变化。短短几年间,该县新增经济林7万亩,生态林50.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6.18%上升到45.19%。
    农民当了林老板
    以“经营放活”的政策和“家庭林场”的形式从事林业产业开发,是通江的一大创举。
    钱顺龙原是一名教师,1999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他辞去公职,租赁了铁溪镇甑子坝村250亩土地,建起了一个育苗140万株的苗圃。几年来,他除了为省内外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扶贫开发工程提供了大量优质种苗外,还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70余人,年支付工资18万元。
    广纳镇新桥河村的李甫蓉走的又是另一条路。几年前,她投资20万元承包了60亩荒滩地,建起了桂花园、梅花园、樱花园等容纳树种100多种的生态植物园。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品种就有10多个,她的桂花高枝嫁接技术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既出售优质花木,又发展生态旅游经营农家乐,年均纯收入7万元以上。
    以一家一户的形式建立林业园场,先决条件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更多无钱无技术的农民来讲,出路就在于走“公司+农户”和“协会+农户”的路子。
    2001年,钟凤乡苏家坪村与通江一公司签订合同,发展生态科技茶园。公司垫资投入茶苗、肥料等生产物资,并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和加工、销售;农户只按统一安排和技术要求进行生产、管理。至2003年底,该村累计发展种茶农户216户,占总农户的91.1%;发展优质茶叶816亩,户平3.4亩。种茶大户曾乾弟告诉记者:“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茶叶,老百姓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今年,我一块0.8亩的茶地,就收入近3000元。”
    星星之火燃巴山,全县林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1999年以来,该县共栽植各类干果840万株,各类水果700万株,现已投产550万株。朱元乡二村二社的杨勇栽植的1万余株银杏,现已挂果200余株,去年收银杏800公斤,纯收入6500元。他满怀信心地说:“10年后,仅这一项产业,我每年至少可以收入30万元。”(本报记者郑先聪、特约记者吴纯业)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