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壁垒释疑

作者: 来自:福建日报 时间:2004-08-17
分享到:

    技术壁垒种类
一、关于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技术壁垒
    使用最为广泛,具体体现在:
    1.   技术标准、法规繁多,让出口国防不胜防,如欧盟的技术标准就有10多万个;
    2.   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让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
    3.   有些标准经过精心设计和研究,可以专门用来对某些国家的产品形成技术壁垒;
    4.   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灵活机动地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二、关于合格评定方面的技术壁垒
    通过认证制度和产品的合格检验等对进口商品设置重重障碍。如美国目前有55种认证体系,如产品安全认证体系UL、军用MIL、电磁兼容、FCC等;欧洲以外的国家的产品要进入欧洲市场,必须符合欧盟指令和标准(CE),才能在欧洲流通。
三、关于的标签、包装技术壁垒的情况
    如从1994年5月起,美国所有包装食品,包括全部进口食品都必须强制使用新的标签,但新鲜肉类、家禽、鱼类和果菜可不受其限;欧盟一直通过产品包装、标签的立法来设置外国产品的进口障碍。如对易燃、易爆、腐蚀品、有毒品,法律规定其包装和标签都要符合一系列特别标志要求。
四、绿色技术壁垒
    1.对商品中的有害物物含量制定较高的指标,从而限制商品的进口。
    2.“绿色技术标准”。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3.“绿色环境标志”。它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目前,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典、法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
    4.“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十分敏感,尤其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由于生产条件和水平限制,发展中国家很多产品达不到标准。
    6.“绿色补贴”。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为此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认为这种“补贴”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因而以此限制其产品进口。
五、其他技术壁垒
    1.利用计量单位制设置技术壁垒。有些国家抵制与本国计量单位不一致的商品进口。
    2.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设置技术壁垒。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商品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处理,积极开发、推广、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未来的贸易离不开EDI,如果不采用EDI,也将会造成贸易中的障碍。

WTO/TBT通报制度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WTO/TBT)规定,各成员国设置新的技术规定之前必须向其他成员通报。各国都要设立一个咨询点,作为本国政论按TBT规定履行通报与追踪查询的机构。
该机构履行通报与查询义务的程序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向别国通报本国对技术方面的新规定。
    另一个部分是应对别国提出的新规定。
    其基本程序为:
    1、接收WTO总部发来的其他成员国通报文件;
    2、根据国内需要向当事国索取通报文件的全文;
    3、在规定时限(60天)内提出本国的评论意见;
    4、将本国书面意见正式发送当事成员国。
据悉,我国的通报与查询机构是WTO/TBT咨询工作站,该工作站在福建有咨询点,负责向国内企业提供国外的技术情报,接受企业咨询。该工作站咨询电话为:0591-7580440

如何规避技术壁垒
    首先建立国外技术壁垒的预警机制。一国经常对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其他国家在信息不畅的情况下,按进口国的原先要求生产商品,在出口时就会遭遇“信息壁垒”。因此,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收集、跟踪国外的技术壁垒措施,建立国外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其次,与国外权威认证和检测机构建立互认关系,以消除认证带来的技术壁垒。
再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积极承担ISO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将本国标准的内容纳入国际标准中,来达到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
第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第五,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咄咄逼人的“绿色壁垒”,应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废弃物回收再生产的全过程加强环境控制,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以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