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在湖北宜昌举办
作者: 来自: 时间:2004-08-15
2004年7月26~29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联合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了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来自福建、浙江、四川等16个茶叶主产省的50多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及茶叶主要产区、30多个茶场及茶叶营销公司的技术骨干共计140多人参加了培训。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银元、宜昌市委副书记文成国出席了开班式并做重要讲话。培训班聘请了全国茶叶界知名专家,重点讲授了无公害茶叶标准及其监督管理、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无公害茶叶病虫草害控制技术,参观了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基地现场,交流了各地无公害茶叶生产发展情况。培训班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分析了现状,提高了认识
茶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的优势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我国茶园面积1810.5万亩,茶叶产量76.8万吨;2002年出口量为25.2万吨,茶叶及与茶有关的产业总产值在300亿元以上。
茶叶质量安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涉及茶叶的原料生产和加工两个过程。农业部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启动以来,在茶叶生产中禁用、停用了一大批剧毒、高残留农药,茶叶卫生安全质量状况明显好转。
但是,国际市场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更加严格。1999年以来,欧盟已先后颁布了4次茶叶农残标准,检验农药的种类越来越多,由1999年前的7种扩大为2003年的193种。2003年7月,欧盟又颁布了新一批320种农药清单,其中,与我国出口茶叶密切相关的有10种。日本也即将通过新的《食品卫生法》,大幅度扩大农药限制范围,并引进临时标准制度。由于欧盟、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不断制订更严格和更广泛的标准,我国茶叶出口遭遇严重的“绿色壁垒”,导致茶叶出口明显下降。2002年,我国茶叶对欧盟的出口量和出口额比2001年分别下降32.2%和29%。因此,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培训班上,专家对国内外茶叶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使大家进一步提高了抓好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二、交流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培训期间,湖北、福建、四川、湖南、云南、江苏、山东和江西等省的代表交流了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和无公害茶叶生产经验。归纳起来有5点经验:一是加强茶叶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无公害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加工及保鲜等环节的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建立一套茶叶生产的标准体系;二是通过开展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茶叶产品品质及卫生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三是通过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为主要内容的茶叶优化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四是加强有机茶认证工作,扶持和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卫生质量;五是积极开展茶叶农残的监控治理,从源头上确保茶叶的无公害生产。
大家认为,近年来各地以发展无公害茶叶和绿色有机茶叶为主攻方向,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产业结构、颁布质量标准、创新生产技术、加强培训宣传等措施,加强了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环节的管理,逐步实现无公害茶叶产销的全程监控,进一步强化了品牌意识,提升了茶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我国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逐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茶产业已成为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其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大家增强了做好无公害茶叶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的信心。
三、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对策
学员们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茶叶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今后我国茶业发展的对策。
大家认为,当前我国茶叶生产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散,产业化程度底,区域优势没完全形成;二是生产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名茶优良品种比例小,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少;三是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不高,卫生质量得不到保证;四是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标准化建设、规范化水平、市场秩序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五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推广渠道不畅,科技支撑力度弱。
大家认为,今后我国茶业发展要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细化优势区域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带,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二是重点建设一批生产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升级;三是加强名优茶品种的研究和开发,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茶叶生产源头控制关;五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程度;六是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七是加强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广大茶农科技素质;八是搞好茶园综合开发,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
一、分析了现状,提高了认识
茶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的优势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我国茶园面积1810.5万亩,茶叶产量76.8万吨;2002年出口量为25.2万吨,茶叶及与茶有关的产业总产值在300亿元以上。
茶叶质量安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涉及茶叶的原料生产和加工两个过程。农业部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启动以来,在茶叶生产中禁用、停用了一大批剧毒、高残留农药,茶叶卫生安全质量状况明显好转。
但是,国际市场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更加严格。1999年以来,欧盟已先后颁布了4次茶叶农残标准,检验农药的种类越来越多,由1999年前的7种扩大为2003年的193种。2003年7月,欧盟又颁布了新一批320种农药清单,其中,与我国出口茶叶密切相关的有10种。日本也即将通过新的《食品卫生法》,大幅度扩大农药限制范围,并引进临时标准制度。由于欧盟、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不断制订更严格和更广泛的标准,我国茶叶出口遭遇严重的“绿色壁垒”,导致茶叶出口明显下降。2002年,我国茶叶对欧盟的出口量和出口额比2001年分别下降32.2%和29%。因此,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培训班上,专家对国内外茶叶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使大家进一步提高了抓好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二、交流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培训期间,湖北、福建、四川、湖南、云南、江苏、山东和江西等省的代表交流了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和无公害茶叶生产经验。归纳起来有5点经验:一是加强茶叶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无公害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加工及保鲜等环节的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建立一套茶叶生产的标准体系;二是通过开展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茶叶产品品质及卫生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三是通过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为主要内容的茶叶优化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四是加强有机茶认证工作,扶持和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卫生质量;五是积极开展茶叶农残的监控治理,从源头上确保茶叶的无公害生产。
大家认为,近年来各地以发展无公害茶叶和绿色有机茶叶为主攻方向,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产业结构、颁布质量标准、创新生产技术、加强培训宣传等措施,加强了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环节的管理,逐步实现无公害茶叶产销的全程监控,进一步强化了品牌意识,提升了茶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我国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逐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茶产业已成为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其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大家增强了做好无公害茶叶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的信心。
三、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对策
学员们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茶叶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今后我国茶业发展的对策。
大家认为,当前我国茶叶生产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散,产业化程度底,区域优势没完全形成;二是生产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名茶优良品种比例小,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少;三是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不高,卫生质量得不到保证;四是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标准化建设、规范化水平、市场秩序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五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推广渠道不畅,科技支撑力度弱。
大家认为,今后我国茶业发展要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细化优势区域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带,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二是重点建设一批生产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升级;三是加强名优茶品种的研究和开发,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茶叶生产源头控制关;五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程度;六是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七是加强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广大茶农科技素质;八是搞好茶园综合开发,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