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遭遇“假、大、空”困局

作者: 来自:经济参考报 时间:2004-08-10
    我国乌龙茶的故乡福建在全球茶叶市场中正在出现销售效益“拐点型”下滑:乌龙茶出口量在连续20多年持续递增后,近两年开始下降,去年降幅达10.6%,其中占出口总量80%的对日本出口降幅更是达到13.8%,而且单价也在下跌。有关人士直言,福建乌龙茶正在经受一场生存危机的考验。
    福建乌龙茶发展中的这一“拐点”现象正引起广泛关注。记者近期在赴福建就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这两大乌龙茶的支柱品牌进行调研时,当地茶业界人士指出,上述“拐点”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由于长期以来乌龙茶非健康发展中积累而成的“假、大、空”困局所致:假货充斥市场,“李鬼斗弱李逵”;茶叶企业“虚大”,数千家企业难见“龙头”和叫得响的品牌;传统小农生产模式下农药残留超标现象突出,适应茶叶市场趋势的有机茶严重空缺。 

                             福建省的茶农在采摘茶叶
    假货充斥“李鬼”斗弱“李逵”
    “观音王”“茶王铁观音”“参赛铁观音”……冠着各种头衔的铁观音在福建的茶庄、茶店、超市里随处可见。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安溪县某茶厂负责人却告诉记者,目前茶叶市场上很多铁观音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据这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茶叶市场上的包装非常混乱,一些茶商在包装上大做文章,乱挂“铁观音”牌子现象十分普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普通的乌龙茶经过茶商包装后写上“观音王”,就变成了高档铁观音,能够卖到很高的价钱。
    茶的好坏主要依靠人的感官来评判,同样是铁观音,质量和价格都不一样,一般的消费者很难区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茶叶包装上应注明质量等级、泡饮方法、保质期、生产厂家和贮存方法等,但一些安溪铁观音茶叶包装上只有品名,其它什么都没有。
    在武夷山,近些年,造假制假的“李鬼”之流盯着武夷岩茶具有的历史名茶优势,“借优生财”现象普遍。一方面,本地企业收购外县市茶青和毛茶,搞“拼配”效益,影响了自身原料加工的品质,造成粗制滥造的现象屡屡发生,大大降低武夷岩茶的品质;另一方面,近几年,福州、厦门、云霄、汕头等外地茶商也将武夷山的优质茶叶买去作拼配精料,与其他地方茶叶拼配后,以武夷山牌外销。由于本地拼配和外地拼配而成的冒牌武夷岩茶的大量存在,真正的武夷岩茶出现了滞销局面。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被查处的武夷山一家名为琪明茶厂的私营企业近几年已形成一条隐蔽的假“大红袍”产销链。
    据一些知情人士介绍,这家由原武夷山岩茶总公司负责人在任期间,以家属名义成立的企业,把岩茶总公司的销售渠道转为自家的销售渠道,套用总公司的“包装物”包装自家的茶叶,从而将“大红袍”这一知名品牌借用。记者看到,一些由琪明茶厂生产的假“大红袍”产品包装外观与武夷山岩茶总公司出产的基本相同,乍一看,很难分清孰真孰假。而据一份市场调查材料显示,在北京一家大型商场发现的假“大红袍”产品包装上,竟印制了原武夷山岩茶总公司负责人的手机及家庭电话号码,表明琪明茶厂意欲以此垄断产品在北京的销售通路。
    据了解,根据武夷山茶管会规定,所有武夷岩茶的厂家在其产品上必须贴有由市技术监督局统一发放的“原产地域保护标志”,这部分收入作为国家财政的一部分,用以发展原产地域,实现产品价值,增加武夷岩茶的含金量并进一步扩大影响,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而琪明茶厂的假冒产品却都顺利地绕过了这一环节。
    数千家企业无一享有知名度
    福建省安溪茶厂有限公司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著名茶叶企业,其精制加工的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连续21年荣获国家金质奖。然而这个厂的负责人却无奈地表示,铁观音几乎全国人都知道,但知道凤山牌的却很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掀起乌龙茶发展热。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仅在安溪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茶厂就有600多家,加上一些未登记的茶厂,大大小小加起来约有数千家。
    与茶叶产业这种貌似繁荣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知名的茶叶品牌却寥寥无几。武夷山市的一份调研报告这样指出:近几年武夷岩茶呈百家争鸣之态,但无一家本土生产加工企业在全国享有知名度,没有形成一项质量过硬的品牌。有业内人士说:“这充其量只能算是没有竞争力的数量型繁荣。”
    这位业内人士还分析说,混乱的市场秩序是茶叶品牌的“杀手”。小加工企业林立,许多企业仍停留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安于落后的小农生产工艺,而没有根据市场需求改良品种,改善制作工艺,提高加工水平。这些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销售不规范,不考虑市场稳定性和客户稳定性,价格虚高,产品包装仿名牌。茶叶市场良莠不齐,好品牌也被仿冒品给砸了。对这种状况,当地政府长期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进行遏制。
    福建省茶叶学会有关负责人认为,一些大企业虽然比较看重品牌,但宣传却不得力。
    有机茶空缺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最近浙江省卫生部门公布了其组织的一次茶叶卫生质量抽检结果:此次抽检发现的农药残留超标茶叶包括:标注为福建安溪庆芳茶厂生产的铁观音二级、福建天福集团天元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级铁观音,被监测到“滴滴涕”含量超标。
    这一信息再次暴露出安溪乌龙茶的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有关人士指出,福建乌龙茶生产,许多企业仍停留于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农药残留超标现象突出,适应茶叶市场趋势的有机茶严重空缺。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乌龙茶最大的出口国日本先是对茶叶规定了108种农残标准,去年7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又要求在2006年5月前对农残控制实施新的标准,这些设限,使我国乌龙茶出口门槛变高。此外,东南亚国家对我国乌龙茶的农残检测要求也非常严格。
    农药残留已成为安溪茶出口的最大屏障。安溪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算了一笔账:上世纪80年代,安溪平均年产10万担茶(1担=50公斤),其中80%出口;最近两年,安溪每年产茶30万担,出口下降为40%。虽然从整个市场来看,出口总量并没有下降,但由于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安溪茶被迫降价5%至10%。
    安溪茶叶总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一旦检测出农残过高,日本要么要求退货,要么借机压价,有时价格甚至低到亏本,而企业只有被迫接受。以出口铁观音为例,特级铁观音有时仅每公斤120元,一级铁观音每公斤50元。据了解,个别茶厂为了满足国外客户需求,只能从外地调一些低价格的原料过来加工,甚至是进行“绿改乌”(即,将绿茶改成乌龙茶),而这样做无法保证茶叶质量,最终遭到排斥。
    安溪有关人士忧心地指出,如果生产技术上不去,乌龙茶最终可能淡出国际市场。
    一个港资企业的乌龙茶振兴试验
    记者在福建采访时,当地茶业界人士认为,在福建乌龙茶遭遇“假、大、空”困局的形势中,武夷星品牌崛起的现象同样值得关注。
    2001年10月,作为武夷山市的招商引资项目,香港星愿有限公司进驻武夷山,投资成立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悄悄开始了一场振兴武夷岩茶的试验;时隔三年后,这家港资企业已被确定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武夷星”岩茶在福州全国茶博会上获金奖;在广州国际茶博会上,获中国茶叶学会五星级茶王称号。“武夷星”牌系列武夷岩茶已销售到福建、广东、山东等14个省市,进入沃尔玛、麦德龙等知名超市;并与多家国际大集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打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
    跟踪观察武夷星发展的福建农业大学茶科所有关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在武夷星品牌崛起的过程中,其实施的四大“核心”战略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可以说代表着福建乌龙茶振兴的方向。
    ——“人才核心”战略。一方面,聘请被《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列为我国自唐代陆羽之后的十大茶叶专家之一的张天福教授为总顾问,成立公司顾问班子,对公司发展进行战略规划。一方面,聘请原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德华为副董事长,便于公司实现本土化发展。
    ——“品种核心”战略。大红袍品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和象征。在福建乌龙茶中,素有“南有铁观音,北有大红袍”之说。去年3月,武夷星正式对武夷岩茶大红袍实现租赁经营,并对“武夷星”商标和大红袍产品的商标注册保护,拥有了对武夷岩茶大红袍这一无形资产的全部经营权。
    ——“有机茶核心”战略。针对国际“绿色壁垒”和21世纪茶叶环保生产趋势,武夷星从成立之初,就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和加工的茶叶。这家公司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并购多家“作坊式”茶厂,改造茶园,在九龙山、星村九曲等地形成面积达3000亩的有机茶基地,同时以“公司+农户”等模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无公害茶10000亩,为实现农户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武夷星公司与福建超大集团合作,为农户提供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通过举办技术培训,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服务,使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机标准操作。武夷星已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标准认证,有机茶面积位居福建前列。
    ——“茶文化核心”战略。武夷星独到地将“若想传世就必须传承历史”作为产业理念,将武夷山的历史文化与武夷星紧密联系打品牌,形成自己的产业文化链。公司与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将在三年内出版一套(五本)“武夷星”茶文化丛书,第一本书《神州问茶》已于2002年11月5日正式在全国发行,第二本《茶道养生》将于2004年11月出版发行。同时,公司与澳亚卫视、湖南卫视和福建电视台达成宣传协议,拍摄茶文化和茶叶生产专访等系列专题片,介绍武夷岩茶,宣传武夷山。公司还在筹备建设中国茶树品种基因库,以打造中国茶产业文化基地。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