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鸡鸣茶”处境尴尬
作者: 来自:今日重庆 时间:2004-07-21
日前,记者在城口县采访了解到,清朝时期曾年年作为贡品的城口县“鸡鸣茶”虽历史悠久,但如今既未形成市场规模,且其知名度正日渐衰减。宫廷贡品的尴尬
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与我国两大富硒带紧密相连,区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是开发富硒富锌名优绿茶的好地方。该县鸡鸣乡生产的茶历史悠久,在清代年年供奉皇帝,誉为“宫廷贡品”,故留下了“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的佳句。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鸡鸣寺茶”牌子开发出的名优茶,曾先后6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名优奖;2002年,又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可如今,就连重庆也没有多少人知晓城口还有“宫廷贡茶”,越来越低的知名度,加上粗茶多、名优茶少等因素,令“鸡鸣茶”面临尴尬。
据悉,城口每年所产的600余吨“鸡鸣茶”干茶中,名优茶只有60余吨,其余的皆是粗制茶。在罗江乡九重山下,“鸡鸣茶”中的珍品“小家碧玉”樱桃茶,因富硒富锌、纤尘不染,加之是纯传统工艺制作,深受茶客喜爱。可惜,每年仅能生产樱桃茶500余公斤,只能当作大巴山民间茶艺的“活标本”。
目前,城口“鸡鸣茶”尚未形成市场规模,基本上处于一种自产自销的状态,每年的500余吨粗制茶靠城口人自己消费,一年仅有几十吨名优茶销到县外。专家剖析三大病因
有关专家认为,导致“鸡鸣茶”处境尴尬的原因有三。
一是生产技术落后。在城口县的5万亩茶园中,采用梯型茶种植方式的只有1万亩,其余基本上都是种的大窝茶。
二是茶叶品种老化。“鸡鸣茶”的品种多是本地自生的“鸡鸣卵叶青”、“冬青”等老品种。从实践来看,这两个品种不适宜加工名优茶。
三是加工工艺落后。目前城口有2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但大都是作坊式的小企业,只能生产传统的粗制茶,难以生产名优茶。
“鸡鸣茶”寻求新生
2003年,城口县《政府工作报告》中,为茶农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把“鸡鸣茶”打造为声名远扬的品牌。并提出了建一个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组建一个茶叶产销联合体,培植龙头企业;制定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全县推出一个品牌,高质量拓展市场;依靠一个科研单位,改进茶叶生产技术等具体措施。
目前,城口已在茶叶主产区建设5000亩的优质茶叶示范园,并与重庆市茶科所合作,建立了“鸡鸣茶”母本园区。同时,在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上,他们利用退耕还林的机遇,从云南引进了3个适宜加工生产名优茶的品种,新发展了1万亩梯型茶园。在加工生产上,已开始与市内一家较大的加工企业合作,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名优茶。
“百年前的贡品是皇帝钦定,今天的市场品牌靠消费者认同。”城口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寻求“鸡鸣茶”的新生,将其打造成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名优品牌。
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与我国两大富硒带紧密相连,区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是开发富硒富锌名优绿茶的好地方。该县鸡鸣乡生产的茶历史悠久,在清代年年供奉皇帝,誉为“宫廷贡品”,故留下了“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的佳句。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鸡鸣寺茶”牌子开发出的名优茶,曾先后6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名优奖;2002年,又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可如今,就连重庆也没有多少人知晓城口还有“宫廷贡茶”,越来越低的知名度,加上粗茶多、名优茶少等因素,令“鸡鸣茶”面临尴尬。
据悉,城口每年所产的600余吨“鸡鸣茶”干茶中,名优茶只有60余吨,其余的皆是粗制茶。在罗江乡九重山下,“鸡鸣茶”中的珍品“小家碧玉”樱桃茶,因富硒富锌、纤尘不染,加之是纯传统工艺制作,深受茶客喜爱。可惜,每年仅能生产樱桃茶500余公斤,只能当作大巴山民间茶艺的“活标本”。
目前,城口“鸡鸣茶”尚未形成市场规模,基本上处于一种自产自销的状态,每年的500余吨粗制茶靠城口人自己消费,一年仅有几十吨名优茶销到县外。专家剖析三大病因
有关专家认为,导致“鸡鸣茶”处境尴尬的原因有三。
一是生产技术落后。在城口县的5万亩茶园中,采用梯型茶种植方式的只有1万亩,其余基本上都是种的大窝茶。
二是茶叶品种老化。“鸡鸣茶”的品种多是本地自生的“鸡鸣卵叶青”、“冬青”等老品种。从实践来看,这两个品种不适宜加工名优茶。
三是加工工艺落后。目前城口有2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但大都是作坊式的小企业,只能生产传统的粗制茶,难以生产名优茶。
“鸡鸣茶”寻求新生
2003年,城口县《政府工作报告》中,为茶农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把“鸡鸣茶”打造为声名远扬的品牌。并提出了建一个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组建一个茶叶产销联合体,培植龙头企业;制定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全县推出一个品牌,高质量拓展市场;依靠一个科研单位,改进茶叶生产技术等具体措施。
目前,城口已在茶叶主产区建设5000亩的优质茶叶示范园,并与重庆市茶科所合作,建立了“鸡鸣茶”母本园区。同时,在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上,他们利用退耕还林的机遇,从云南引进了3个适宜加工生产名优茶的品种,新发展了1万亩梯型茶园。在加工生产上,已开始与市内一家较大的加工企业合作,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名优茶。
“百年前的贡品是皇帝钦定,今天的市场品牌靠消费者认同。”城口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寻求“鸡鸣茶”的新生,将其打造成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名优品牌。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