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将软着陆
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对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目前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调控工具和调控空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极大。
5月16日,韩国济洲岛。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在亚行理事会第37次年会表示,中国有信心实现本国经济的软着陆,并维持平稳和快速的增长。这是中央实施宏观调控后一个多月来,主管经济的领导首次对调控措施作出评估和展望。
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提高到7.5%。资本市场对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敏感的反应,一些国际投行作出中国经济要“硬着陆”的预判,而在这些舆论引导下,香港股市大跌,中国内地股A、B股大跌。并由此引发全球资源、原材料类期货价格大幅下调。我们认为,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对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目前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调控工具和调控空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极大。
宏观调控的意图
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调控中力度最大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在中国由于较高的超额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经济影响较小,曾有过多次大幅调整,0.5个百分点无疑是很温和的货币调控。而且,4月份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对冲外汇储备的增加。今年1季度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365亿美元,仅3月份外汇占款就增加967亿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将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左右,货币投放数量基本抵消。
从宏观调控的目的来看,政府调控从来就不是为了打压经济或推热经济,而是为了平抑经济波动,减少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也正是大多数国家宏观政策遵循“逆风向行事”这一凯恩斯思想的根本原因。然而,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宏观调控一般很少能够改变经济增长的自然趋势,只不过是改变短期波动的轨迹。从这个角度而言,出现升息也无需担忧,一方面目前的利率处于底部,另一方面升息恰恰是因为经济较热,且升息也是一个多次调整、时间较长的过程。
对于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问题,中央政府接连作出一系列措施加以调节,虽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问题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抑制投资过热并非易事,但以此就作出中国经济只有“硬着陆”的结论过于偏颇。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宏观调控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产业政策措施还没有大规模应用。根据中央政府确定的2004年货币供应量M2和M1增幅分别控制在17%左右。从目前19.1%的货币供应增长下降到17%并非难事。
4月28日,国务院将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有利于抑制这些行业的过度投资。我们判断,固定资产投资保持30%左右的增幅是适合的。我们认为,宏观调控的风险不在于决策层对投资规模的判断有误并实施错误的调节方式,而在于中国官僚体制有可能造成对中央决策和调控手段(特别是如果宏观调控过度采纳行政方式时)的过度反应,造成经济大的起落。这是我们密切关注的内容。
民间投资与城市化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确实存在着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对中央政府的调控水平也的确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这无需过分担忧,在经济发展特别是高速增长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与以往的经济增长如1993年相比,这一轮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差别。从政府角度而言,随着市场机制和金融体制的发展,政府宏观调控可选取的调节方式较多,手段也更加灵活,还可以适当发挥中央集权的优势。而基础的问题在于本轮增长是建立在真实需求和民间投资为主的基础上,决定其比过去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模式都更健康更有效率从而更具持续性。
民间投资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持续降息形成的低利率。在这种环境下民间资本需要出路,廉价的劳动力则与低成本资金促成了实业投资的潮流。这便解释了为什么2003年以来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项目大幅扩张而中央项目相对停滞。从需求来看,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已经由90年的26.4%达到03年的40.9%,这正是房地产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核心的原因,而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过热也是由房地产引起。不否认部分城市房地产也有泡沫的成分,这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过高价格必然会导致需求的下降,市场自然有自动调节的机制,而政府对房地产风险的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有助于市场机制的更快发挥。
外围环境相当有利
世界经济的龙头——美国经济进一步复苏,其2004年前3个月的ISM(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指数分别为63.6、61.4、62.5,已连续5个月超过60,表示美国制造业正持续扩张。而商品零售额从1月略降0.003%后转为加速增长,3月份美国商品零售额经季节性调整后为3330.1亿美元,环比增长1.8%,创下去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最近发表讲话,认为通缩已不是美国经济需要考虑的问题。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长也有起色,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3月升至53.3,连续7个月出现增长,说明欧元区制造业复
苏势头较强,而其通胀率仍然保持在低水平,3月份通胀率为1.6%,连续第三个月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接近但低于2%”的目标,欧洲央行不但无需考虑升息问题,甚至有舆论认为有降息可能。日本经济在出口(特别是对中国出口)拉动下增长更为迅速,03年四季度增长率达到6.4%,04年一季度有所放缓。
2月初IMF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为4.5%,高于此前的4.1%,其中美国经济增长为4.6%,比原先的预测高了0.7个百分点。IMF的报告称,在美国继续引领世界经济时,各地区、特别是亚洲国家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由此发展的风险也变得更加平衡。
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下的基础原材料行业
从全球视野来看,基础原材料行业(包括钢铁在内)的这种变化有着与以往历史截然不同的理由。以往金属、能源等原材料行业也有周期性的变化,譬如铜铝价格一般七、八年会出现短期大涨,这种价格波动也往往与某个大国的经济增长或者是某个
国家崛起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有密切关系。但是,这次不同的是,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开始走向城市化和重工业化道路,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开始这一进程很可能意味着对基础原材料的长期强劲需求。另一人口大国印度似乎也有开始复制中国这一进程的迹象。世界经济结构蕴涵重大转变!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对基础原材料景气的短周期观点可能需要修正。
IMF和世界银行在4月下旬春季会议上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其中一个章节专门提到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影响。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迅速增长的经历与“二战”后日本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的起飞大体一致,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影响力却更大。IMF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四大贸易体,不仅出口增加,在世界市场份额提高,而且进口也快速增长,从而支持了邻国经济的强劲表现,也使世界农产品、能源等商品价格得到加强。IMF的这个观点和我们比较接近,世界经济结构的转变很可能意味着基础原材料的景气周期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