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比金子值钱”的启示
据报载,南方某地一贯以出口创汇为主的特色产品——茶叶在国际市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被外商拒之门外,损失达几百万元,原因是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超过了规定标准。而与之相反的是,在中国济南第二届国际茶博会上,日照市的100克北垛春绿茶竟拍卖到1.4万元,茶叶比金子还值钱。原来,该市审时度势,积极与国际农产品标准接轨,努力实现特色与标准对接,从而创造了这天方夜谭般的奇迹。
近年来,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纷纷走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引进名优新特品种,并着力培植自己的特色名牌产品,许多地方凭借产品的特色打入了国际市场,给千千万万的农民带来实惠。但我国加入世贸后,以日本为首的国际市场对进口的农副产品竖起了“绿色壁垒”,进口农产品的标准一提再提,检测指标与日俱增,达到60多项,这使我国许多传统特色农产品因达不到标准而被拒于国际市场门外。看来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特色产品标准化已势在必行。
要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必须既抓标又抓本,在提高特色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首先,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大无公害产品的宣传力度,使当地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和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特色产品实现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标准化意识,自觉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自己的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程无污染。
其次,地方政府要摆正位置,既不能当“专制婆婆”,又不能当“甩手管家”,而是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把握好特色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参照国内外通行的标准来制定地方统一的产品标准,设立农产品质量检验站,并及时聘请有关专家或派技术员指导企业、农民的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并确保当地特色产品在包装、运输、贮藏等环节中不因物流设施落后和管理不善造成污染。
第三,地方政府要积极培植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向规模要效益,实施名牌战略,同时采取建立和完善产地环境监测网络等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并争取通过国际食品认证机构的鉴定,使本地产品穿上“绿色食品标志”这道“护身符”,从而顺利实现特色产品的标准化,获得出口的通行证,冲破国外绿色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