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茶园的今昔“风光”
在沈阳市的很多公园里,我们都能听到一些近似于评剧的唱腔,与评剧比起来略显粗犷。一些老沈阳人和评剧专业人士知道,这种唱腔就是在沈阳这片土地上形成的奉天落子。虽然今天的奉天落子已失去当年大批痴迷的观众,但很多人依然对这种久远的唱腔充满着眷恋和激动。直到今天,奉天落子依然保留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沈阳大观茶园是奉天落子的发祥地,是评剧发展的里程碑。”日前,辽宁省文化厅企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温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很多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了论证,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同时,经专家、权威人士认定,沈阳大观茶园被有关部门确认为省级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难想象大观茶园当年的“风光”
沈阳大观茶园现名为辽宁青年剧场,最近大观茶园被有关部门命名为辽宁评剧历史博览基地。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为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有关部门拟在此地建一栋标志性古建筑风格的塔楼建筑,以标志着奉天落子在这里发祥。
6月13日,当记者走进辽宁青年剧场时,已经很难感受到大观茶园当年的“风光”。
辽宁青年剧场坐落在沈阳市和平区北市场,一幢看不出底色的三层小楼淹没在狭窄嘈杂的小巷中,小楼被众多的“舞厅”、“面馆”“茶庄”、“洋服行”、“音像”、“散打俱乐部”等标牌所包围,记者费尽心思在众多的标牌中找到已经褪色的“辽宁青年剧场”几个繁体字。在辽宁青年剧场负责人的引领下,记者在小楼的侧面发现了一块已经泛白的黑板,上面写着:六月十二日 星期六 下午两点 演出大型现代评剧《小女婿》。票价五元。在另外一块黑板上写着:东北二人转……据介绍,这里已经很久不演出评剧了,演整出的评剧是上个月才开始的。
黑板旁边的门就通向辽宁青年剧场里面,只够两人并行的楼梯带着明显的岁月的痕迹,大部分梯节表面的水泥已经脱落,楼梯扶手的油漆的颜色参差斑驳。剧场内,舞台离观众席仅有一米的距离,记者面前的空间显得有些紧凑。舞台的灯光亮着,淡蓝色的幕布上画着京剧脸谱,台上凌乱地摆放着几把椅子和一架电子琴。一位正在退场的观众告诉记者,东北二人转刚散场。
据辽宁青年剧场的负责人介绍,目前演出所使用的场所是经过改造的,原来的剧场是上下两层楼,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演出剧场面积800平方米,可容纳1175人。后来,剧场进行改造,一楼变成了舞厅,将二楼改成剧场。目前,这个剧场的面积近300平方米,能容纳300人。现在每天演出两场二人转,没有满场的时候。
关注大观茶园的辉煌历史
温志说,关注大观茶园的辉煌历史纯属偶然。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这样一个资料:“辽宁青年剧场的前身为沈阳大观茶园,建于1924年,……”后来他发现很多评剧发展史的资料中都提到了“沈阳大观茶园”。他意识到大观茶园在评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便查阅大量资料,拜访评剧界的权威人士,最后撰写出《大观茶园是奉天落子的发祥地》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温志首次提出:沈阳大观茶园是奉天落子的发祥地,是评剧发展的里程碑。对此,省人大代表木青认为,“这是评剧发展史上的一大发现和研究成果。”
沈阳大观茶园建于1920年(《沈阳大事记》)。1926年大观组建复盛剧社,1932年成立了大观评戏班底,1948年东北文协评剧组接管大观,改为唐山评戏院,1951年改为东北评戏院。从此,把落子、评戏率先改称为评剧。后经几次更改隶属关系和名称,1960年改为青年剧场至今。
回望大观茶园当年的“风光”
评剧“三大名旦”之首韩少云的丈夫、著名音乐家王其珩提起大观茶园的演出盛况,用了八个字“轰轰烈烈,观众如潮”。王其珩说,逐渐地大观茶园成了北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到北市大观看落子”已成为老百姓的口头语,“北市—大观—落子”三个名词已被拉扯到一个板块上了。“大观茶园”成为“看落子”的代名词。
花淑兰在大观茶园演戏主要是在1954年到1959年,那时大观茶园已更名为东北评戏院。花淑兰记忆最深的是1958年春节在大观茶园演出《风筝误》,连续演出20多天,初一到初六,每天演出两场。花淑兰回忆说,那时都是零票,场场爆满。
大观茶园为评戏提供了重要的演出场所,成为落子戏社和艺人在东北活动的集散中心,吸引很多名角进入并常住沈阳。有权威人士这样评价:“大观演落子,就像司机考取驾驶证,在大观演出过的落子艺人,其他场所才接;艺人在大观演红才算红,才算名分。”
随着大观的建立和影响,沈阳的北市地区出现了“戏子店”、“戏衣庄”等许多附属戏业机构,整个奉天大街小巷相闻,男女老幼会唱。1929年《盛京时报》记录了当年奉天落子铺天盖地、遍地开花的情景,大声疾呼“假使奉天当局不及早设法取缔奉天落子,几年后,奉天就成为落子的奉天了”。《盛京时报》曾发表文章披露大观茶园的营业状况,“每日可获三百余元,每月可获近万元”。
大观茶园的保护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科学的突出、普遍价值和珍贵、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展示人类在一定时空内对不朽文化的独特创造以及重大影响。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间音乐、民族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及场所。
大观茶园符合《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中关于“保护对象及其基本保护方式”的要求,属于“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珍贵、濒危的代表性传统戏剧场所”,即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
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任光伟认为,评剧是在我省二人转及冀东莲花落的基础上孕育形成的。因而可以说,评剧在其形成之初,即为两省共有的剧种。大多评剧史家把评剧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唐山落子时期,二为奉天落子时期。唐山落子时期,评戏尚处于形成阶段,艺人尚处于半农半艺状态。在关内演出屡屡遭到封禁,收入甚微,严重地制约了剧种的发展。相反,辽宁对其却无成见,每天演出报酬丰厚。因而在唐山落子时期,辽宁即为其主要演出市场。20世纪初,沈阳商界发现唐山落子的竞争潜力后,由业主何福臣、李震阳等于1920年在北市场兴建了可供落子演出的大观茶园。此后30年来,他们一直把它作为经济的殿堂、培养新人的阵地,使评戏一跃成为东北以及全国的最大剧种。因而说大观茶园是评剧成长壮大的摇篮,也可以说大观茶园是奉天落子的发祥地。
辉煌的历史已经留在了昨天的记忆里,而大观茶园的保护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无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