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托两业 四川宜宾泡“南茶”
作者: 来自:四川日报 时间:2004-12-30
11月23日,宜宾市茶业发展“551工程”暨“叙府龙芽品牌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
宜宾市委书记解洪宣布启动“551工程”:即到2010年,全市各类茶园发展到50万亩,茶业综合产值50亿元,带动全市100万农民增收。
是时,内宜高速公路84公里处,“金秋湖万亩生态茶业科技园区”已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5亿元,计划在3至5年内,建成全国最大规模、最高标准的早茶生产基地和茶叶科技园区。
宜宾以水为媒,用岷江的地下甘泉酿出五粮液。一水托两业,“551工程”能否带动“南茶”起飞,用竹根水冲制出享誉海内外的红茶、绿茶,打造与五粮液齐名的支柱产业。一时间,成了关注的热点话题。
“红茶之乡”的困惑
川西北市州种草养畜,重点发展养殖业:川南的宜宾、乐山、雅安、自贡、泸州等市依托当地优势大力发展茶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提出“南茶北草”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正合宜宾人心意——天时、地利、人和俱备。
宜宾作为世界早茶最大产区,蜚声海内外,茶叶是本地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但尴尬的是,以著名的“川红”工夫红茶为代表的宜宾茶叶出口,长期徘徊于低谷。而国际茶叶消费市场已暗藏变化:各类绿茶受青睐;品种开发多元化,名优茶、乌龙茶、普洱茶和各类茶食品、医药保健品拓宽了茶叶综合利用的门道。
相比之下,宜宾茶业在市场的门槛前,存在诸多阻碍: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乱,资源整合差,部门责任不明确;国际市场开拓不够;种植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够合理;茶树良种比例低;生产、加工、销售运行机制不协调,企业规模不大,品牌过乱;茶叶综合利用以及茶产业深度开发不够;茶叶单产低,效益不高。
困惑不掩优势
知不足,方明智。其实,宜宾何止天时、地利、人和,更具“五大优势”。
产量优势。2003年,全市茶叶面积达46万多亩。省二级茶树良种繁育场1个,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2万亩,“早白尖”、“福鼎”、“黔湄”、“蜀永”、“名山”等10多个新优品种系列;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叶基地14.77万亩,有机茶园733亩。
加工优势。有加工企业790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1个。叙府、醒世、金叶、龙湖翠和林湖等茶叶企业的17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8个品牌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品牌获有机食品认证。有10多个产品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
技术优势:高级农艺师10人,农艺师50多人,茶叶企业、茶场(厂)的专业技术骨干1000多人。还与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及项目合作关系。
产品优势。开发出成熟的三大类茶品牌,以“叙府龙芽”、“龙湖翠”等为主的绿茶品牌,以“早白尖工夫红茶”为代表的红茶品牌,以“醒世绿雨”、“苦丁春芽野生苦茶”等为主的苦丁茶品牌。
市场优势。由于独特的气候优势,每年早春茶产品上市期比其它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早茶生产已初具规模,名优早春绿茶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及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内其它省市以宜宾早春茶为原料,需求量逐年增加,早春茶叶市场潜力大。
优势之上再发力
要与酒业比肩,茶业承载的发展目标可谓不低。
到2010年,将各类茶园发展到50万亩,茶树良种茶园达到总面积的96%,无公害茶园达到100%,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年产干茶4.5万吨,实现农业茶叶总产值18亿元以上,茶业综合产值50亿元,带动25万户100万农民增收,力争年创外汇5000万美元。
“四大战略”正有序展开。
基地战略。调整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突出名优早茶产业带、优质绿茶产业带、出口红茶和特种茶产业带和沿江茉莉花茶产业带,搞好资源整合和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扩建省二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完善全市茶树良种繁殖基地和体系建设。
创造宽松的生产条件,引进外地或支持本地企业在宜宾建立茶多酚生产加工基地,并逐步建成茶多酚——医药——食品——化妆等生产发展的产业延伸链。
利用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及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扩大旅游产业的同时,建立生态茶园观光市场,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加工、观摩市场,茶叶产品欣赏、品评市场及茶文化交流市场,扩大宜宾茶叶的知名度。
旗舰战略。以叙府茶业、金叶茶业、醒世茶业三驾马车为龙头,创造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开展企业之间的联合与竞争,采取面向市场、政府引导、自愿联合、利益均沾、共同发展的原则,打造培育宜宾的茶叶企业“旗舰”和“龙头”,不同的茶叶企业和品牌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品牌战略。“叙府龙芽”是宜宾茶业知名品牌,近年已获“四川省地方产品知名品牌”称号,产品亦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但在全国和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尚嫌不足,市场覆盖率不高,拳头产品、包装茶所占比例较小;产品类型及风格尚不齐备;营销网络也未完全建立。如何加强企业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摆上决策者案头。
人才战略。针对高级专业人才特别匮乏的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果断措施和优惠政策,引进一批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来宜宾工作,并在提拔任用、工作条件、工资、住房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并将之列入“人才兴市”规划。放手专业科技人员,让他们直接承担一些茶叶项目,明确项目实施中的权、责、利,发挥专业智慧。
宜宾市委书记解洪宣布启动“551工程”:即到2010年,全市各类茶园发展到50万亩,茶业综合产值50亿元,带动全市100万农民增收。
是时,内宜高速公路84公里处,“金秋湖万亩生态茶业科技园区”已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5亿元,计划在3至5年内,建成全国最大规模、最高标准的早茶生产基地和茶叶科技园区。
宜宾以水为媒,用岷江的地下甘泉酿出五粮液。一水托两业,“551工程”能否带动“南茶”起飞,用竹根水冲制出享誉海内外的红茶、绿茶,打造与五粮液齐名的支柱产业。一时间,成了关注的热点话题。
“红茶之乡”的困惑
川西北市州种草养畜,重点发展养殖业:川南的宜宾、乐山、雅安、自贡、泸州等市依托当地优势大力发展茶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提出“南茶北草”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正合宜宾人心意——天时、地利、人和俱备。
宜宾作为世界早茶最大产区,蜚声海内外,茶叶是本地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但尴尬的是,以著名的“川红”工夫红茶为代表的宜宾茶叶出口,长期徘徊于低谷。而国际茶叶消费市场已暗藏变化:各类绿茶受青睐;品种开发多元化,名优茶、乌龙茶、普洱茶和各类茶食品、医药保健品拓宽了茶叶综合利用的门道。
相比之下,宜宾茶业在市场的门槛前,存在诸多阻碍: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乱,资源整合差,部门责任不明确;国际市场开拓不够;种植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够合理;茶树良种比例低;生产、加工、销售运行机制不协调,企业规模不大,品牌过乱;茶叶综合利用以及茶产业深度开发不够;茶叶单产低,效益不高。
困惑不掩优势
知不足,方明智。其实,宜宾何止天时、地利、人和,更具“五大优势”。
产量优势。2003年,全市茶叶面积达46万多亩。省二级茶树良种繁育场1个,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2万亩,“早白尖”、“福鼎”、“黔湄”、“蜀永”、“名山”等10多个新优品种系列;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叶基地14.77万亩,有机茶园733亩。
加工优势。有加工企业790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1个。叙府、醒世、金叶、龙湖翠和林湖等茶叶企业的17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8个品牌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品牌获有机食品认证。有10多个产品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
技术优势:高级农艺师10人,农艺师50多人,茶叶企业、茶场(厂)的专业技术骨干1000多人。还与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及项目合作关系。
产品优势。开发出成熟的三大类茶品牌,以“叙府龙芽”、“龙湖翠”等为主的绿茶品牌,以“早白尖工夫红茶”为代表的红茶品牌,以“醒世绿雨”、“苦丁春芽野生苦茶”等为主的苦丁茶品牌。
市场优势。由于独特的气候优势,每年早春茶产品上市期比其它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早茶生产已初具规模,名优早春绿茶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及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内其它省市以宜宾早春茶为原料,需求量逐年增加,早春茶叶市场潜力大。
优势之上再发力
要与酒业比肩,茶业承载的发展目标可谓不低。
到2010年,将各类茶园发展到50万亩,茶树良种茶园达到总面积的96%,无公害茶园达到100%,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年产干茶4.5万吨,实现农业茶叶总产值18亿元以上,茶业综合产值50亿元,带动25万户100万农民增收,力争年创外汇5000万美元。
“四大战略”正有序展开。
基地战略。调整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突出名优早茶产业带、优质绿茶产业带、出口红茶和特种茶产业带和沿江茉莉花茶产业带,搞好资源整合和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扩建省二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完善全市茶树良种繁殖基地和体系建设。
创造宽松的生产条件,引进外地或支持本地企业在宜宾建立茶多酚生产加工基地,并逐步建成茶多酚——医药——食品——化妆等生产发展的产业延伸链。
利用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及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扩大旅游产业的同时,建立生态茶园观光市场,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加工、观摩市场,茶叶产品欣赏、品评市场及茶文化交流市场,扩大宜宾茶叶的知名度。
旗舰战略。以叙府茶业、金叶茶业、醒世茶业三驾马车为龙头,创造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开展企业之间的联合与竞争,采取面向市场、政府引导、自愿联合、利益均沾、共同发展的原则,打造培育宜宾的茶叶企业“旗舰”和“龙头”,不同的茶叶企业和品牌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品牌战略。“叙府龙芽”是宜宾茶业知名品牌,近年已获“四川省地方产品知名品牌”称号,产品亦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但在全国和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尚嫌不足,市场覆盖率不高,拳头产品、包装茶所占比例较小;产品类型及风格尚不齐备;营销网络也未完全建立。如何加强企业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摆上决策者案头。
人才战略。针对高级专业人才特别匮乏的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果断措施和优惠政策,引进一批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来宜宾工作,并在提拔任用、工作条件、工资、住房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并将之列入“人才兴市”规划。放手专业科技人员,让他们直接承担一些茶叶项目,明确项目实施中的权、责、利,发挥专业智慧。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