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毛坝农民八成收入来自茶叶
作者:欧阳长远 黄代双 单绪林 来自:利川新闻网 时间:2004-12-28
山间茶飘香,茶农齐欢笑。这是利川市毛坝乡如今的真实写照。乡党委书记张友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全乡茶园留存面积4.1万亩,人均茶叶面积1.1亩,茶叶产量达到2982吨,实现总产值23856万元,乡财政收入的70%、农民经济收入的80%来源于茶叶。
近年来,利川市毛坝乡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为核心,坚持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实现了茶叶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飞跃,逐步成为全州名副其实的“茶叶之乡”。如今,该乡的茶叶已远销到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并成为我国三大红茶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该乡被湖北省农业厅分别授予“湖北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湖北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称号。
毛坝乡群山环抱,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宜种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该乡五一村发展16亩茶园基地,三年后,亩产红茶82.5公斤,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粮食生产的8倍。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乡党委政府将茶叶产业确定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按照带状布局、规模经营的要求,采取大户带动、示范引导的办法,先后办示范村20个,示范户100户,示范田1000亩,全乡迅速掀起了水改茶、旱改茶的热潮。到2003年底,茶叶面积已占耕地适宜种茶面积的95%,全乡44个村村村有茶叶,35个村培植成茶叶专业村,401个小组,除不适宜种茶的高山组外,大部分都发展有茶叶。到去年底,该乡五一村所有水田都种上了茶叶,一举成为省内知名的“生态农庄”。
为提高种茶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该乡加大低效低产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推行有机茶标准化生产,保证茶叶的绿色天然品质。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改野、杂、乱品种为统一推广的优良品种,新建茶园全为“福鼎大白”,良种普及率达到100%。乡里成立了专门的茶叶科研机构,高薪聘请全州知名的茶叶专家为技术顾问,选育在全国有竞争力的本地良种“冷后浑”、“黄金叶”,积极引导茶农推广良种,兴办苗圃基地,提高茶叶的产出效益。
近年来,利川市毛坝乡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为核心,坚持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实现了茶叶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飞跃,逐步成为全州名副其实的“茶叶之乡”。如今,该乡的茶叶已远销到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并成为我国三大红茶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该乡被湖北省农业厅分别授予“湖北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湖北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称号。
毛坝乡群山环抱,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宜种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该乡五一村发展16亩茶园基地,三年后,亩产红茶82.5公斤,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粮食生产的8倍。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乡党委政府将茶叶产业确定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按照带状布局、规模经营的要求,采取大户带动、示范引导的办法,先后办示范村20个,示范户100户,示范田1000亩,全乡迅速掀起了水改茶、旱改茶的热潮。到2003年底,茶叶面积已占耕地适宜种茶面积的95%,全乡44个村村村有茶叶,35个村培植成茶叶专业村,401个小组,除不适宜种茶的高山组外,大部分都发展有茶叶。到去年底,该乡五一村所有水田都种上了茶叶,一举成为省内知名的“生态农庄”。
为提高种茶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该乡加大低效低产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推行有机茶标准化生产,保证茶叶的绿色天然品质。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改野、杂、乱品种为统一推广的优良品种,新建茶园全为“福鼎大白”,良种普及率达到100%。乡里成立了专门的茶叶科研机构,高薪聘请全州知名的茶叶专家为技术顾问,选育在全国有竞争力的本地良种“冷后浑”、“黄金叶”,积极引导茶农推广良种,兴办苗圃基地,提高茶叶的产出效益。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