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口茶叶2亿美元
10年来浙江省茶叶出口持续增长 今年前11个月出口已超2003年全年
(来源:杭州海关 作者:葛一波)浙江省是产茶大省,茶叶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农产品。今年1-11月浙江省出口茶叶13.8万吨,价值2.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1.3%和27.8%,分别占全国出口量、值的54.3%和51.9%,已分别高出2003年全年量、值0.3万吨和0.3亿美元。10年来,浙江省茶叶出口始终保持增长趋势,从1994年到2003年出口量年均增长18.8%。
自加入WTO以后,我国茶叶出口接连受到“绿色壁垒”的冲击,特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断制订更严格和更广泛的标准,导致我国茶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受阻。面对种种不利因素,浙江省茶叶出口能继续保持连年增长,体现了浙江省茶叶出口的竞争优势。2003年,浙江省茶园面积214万亩,占全国的12%,产茶13.3万吨,占全国的17%,产值36.5亿元,占全国的32%,出口茶叶13.6万吨,占全国的52.2%。
10年来浙江省茶叶出口主要特点:
一、绝大部分茶叶以一般贸易出口
2004年1-11月,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茶叶13.8吨和2.1亿美元,占茶叶出口量、值的99.9%和99.6%。1994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2.8万吨,价值0.6亿美元,占茶叶出口量、值的98.2%和99.1%。
二、近两年来出口价格大幅回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1-11月,浙江省茶叶出口平均价格为1488.8美元/吨,比2003年高13.5%,但比全国茶叶出口平均价格低4.4%。由于受绿色壁垒的影响,浙江省茶叶出口价格一度大幅下降,近两年来出口价格大幅回升,接近历史正常水平。
三、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大幅下降,私营、集体企业成为重要出口力量
2004年1-11月,浙江省国有企业出口茶叶7.1万吨,同比下降7.4%,占茶叶出口量的51.3%,比1994年减少44.5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4.2万吨,增长64.6%,集体企业出口2.3万吨,增长13.7%,合计占茶叶出口量的46.9%,1994年私营、集体企业进出口茶叶98.9吨。
四、对非洲市场出口比重上升,对欧盟、美国和日本出口比重下降
2004年1-11月,浙江省对非洲出口茶叶7.7万吨,占茶叶出口量的55.7%,比1994年上升27.7个百分点;对欧盟、美国和日本共出口3万吨,占茶叶出口量的21.4%,比1994年下降15.4个百分点。
五、出口茶叶品种以绿茶为主
2004年1-11月浙江省出口绿茶12.4万吨,价值1.8亿美元,同比增长9.7%和25.9%,占浙江省茶叶出口量、值的89.2%和89.3%,分别比1994年上升1.4个百分点和下降2个百分点;出口花茶1万吨,价值0.2万美元,同比增长47.8%和59.4%,占浙江省茶叶出口量、值的7.1%和8.5%。
根据《浙江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茶叶已被浙江省列为重点扶持的优势农产品。浙江省茶叶出口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还需做好以下3点:
一、要加快质量和安全卫生体系建设
茶叶作为食品,其质量与安全卫生状况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纷纷构筑“绿色壁垒”,给浙江省茶叶出口增加了重重障碍。加快质量和安全卫生体系建设,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茶叶出口企业冲破“绿色壁垒”,扩大出口的根本手段。
二、要加强品牌建设,创建真正的知名品牌
浙江省是名茶大省,各类评比所命名的“名茶”数以百计。但是,真正知名的品牌却很少,除了西湖龙井,浙江省没有一个茶叶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堪称“著名”。浙江省是绿茶出口大省,出口量占全国的60%左右,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40%,但出口绿茶却多为外商定牌加工,用的是人家的品牌。加强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浙江省出口茶叶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增强出口茶叶在国际社会的认同感。
三、要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
目前,浙江省214万亩茶园由100万户茶农经营,平均每户2亩左右,生产规模小、布局散,栽培技术落后,改造资金缺乏。而在加工方面,全省茶叶初制厂8146家,大多规模很小,平均每个初制厂加工茶叶11.8吨,加工产值10万元以下的占70.4%。如此分散经营,不但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产品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市场开拓和营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