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匀毛尖茶增收1000万元
贵州省都匀市转变过去政府垄断茶叶经营的局面,引进10多家企业对全市茶园进行竞标经营,使都匀毛尖茶一改颓势,今年新增茶场面积27000亩,销售茶叶25吨,收入1500多万元,比改革前的2000年净增1000万元。
在偏僻的大定村,茶农罗德宽一手拿着1万多元的茶叶款一边指着自己绿油油的12亩茶园对记者说:“过去我们都是单干,财力、物力不够,茶园又黄又瘦,茶叶卖不起价,气得我差点把茶树挖掉了。现在市政府、乡镇、村组、企业、茶农都来共同管茶园,种茶卖茶不用愁喽!”
因管理体制僵化,都匀市政府、企业、乡镇、村组、茶农的利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形成了政府想做大茶叶产业又不是市场主体:基层和农民欲扩大种茶却没有资金和相关技术:企业拥有技术、资金,但不能直接参与茶园管护,在收茶季节相互压价抢收春茶茶青,夏、秋茶少人过问,同时包装混乱,标准不一,茶园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不良现象,致使有着“全国十大名茶”之称的都匀毛尖跌入发展低谷。
特别是2000年,都匀毛尖进入最艰难的时期,40多元1公斤的茶青低价收购使广大茶农不愿再卖茶青,不少特级毛尖被农民自己加工后沿街贱卖,政府扶持的企业囤积了大量毛尖卖不出去。当地曾多次召开茶叶销售专题讨论会,有领导提出了发动所有外出打工者每人带几斤毛尖外出销售的建议,当即遭到反对:都匀毛尖难道是可以用一个塑料袋装着摆在地上叫卖就能卖出好价钱的吗?
争论,争出了观念更新。为使市政府、乡镇、村组、企业、茶农五者结成利益共同体,市政府主动从垄断都匀毛尖经营权的位置脱离出来,鼓励企业对所有毛尖茶园经营权竞标。2001年通过激烈竞标,12块总面积达数万亩的国有茶园及农户茶园经营权被5家单位竞得。
别人的孩子成了自家的娃后,各中标企业当年便拨出数百万元参与茶园管护,组织农户进行茶树栽培及茶叶采摘加工技术培训,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茶种。收茶时企业对自己竞得的茶园以最低保护价保障茶农利益,并分级别向茶农收购茶青。所有企业统一按照省质监局标准对都匀毛尖茶的鲜叶产地、鲜叶质量等级、感官要求指标等进行加工生产。政府则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引导广大农户开辟万亩茶园,乡镇适当收取本地茶叶加工的费税,村组对成交的每公斤茶青提取2.5%的费用成立茶叶协会。
规范管理和市场拉动,吸引了众多社会力量参与毛尖茶发展,高山茶叶公司、黔南汇丰茶叶公司、黔南电视台、都匀市农业局等部门、企业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各企业放手对都匀毛尖进行深精加工,新开发了都匀毛尖夏茶、秋茶供应市场:新开发的苦丁茶饮料和毛尖茶饮料备受消费者青睐,三亚航空公司多次与都匀洽谈,希望都匀毛尖茶饮料能成为空中饮料:都匀毛尖茶还进入了百年中国茶叶老店———北京吴裕泰茶叶公司和北京马连道茶城进行批量销售。越搞越活的都匀毛尖茶价格倍增,特级毛尖茶青由2000年的240元每公斤涨到今年的600多元每公斤:一级毛尖茶由2000年的90元每公斤涨到现在的380元每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