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商:北方人离不开我们的安溪茶(图)

作者: 来自:海峡都市报 时间:2004-12-24
分享到:

北京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之一,大部分是安溪人在经营

    与莆田人在木材行业、泉州人在石材行业取得领先地位的经历不同,安溪茶在北京却经历着一种认同过程的煎熬和洗礼。“这是树叶,怎么会是茶?”这是最早北方人对安溪茶的概念,“因此,安溪茶在北京要立足,最大的问题是观念和习惯。”

    而如今,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安溪茶在北京已跻身高档茶叶市场,不仅很多北方人开始离不开安溪茶,不少在京的外国人也成了安溪茶的固定客户,而这一切除了归功于宣传的影响外,更为重要的是一批又一批安溪茶商在北京市场开疆拓土,安溪茶也从最早的不被认同,市场份额占不到2%,发展到今天占有北京市场40%左右的份额,特别是在高档茶市场这一块占到了60%左右,标价几千上万元的安溪茶随处可见。回想当初的创业是“不易”两字。

    本文以两位安溪人在北京卖茶经历,从中反映安溪茶在北京的发展过程,但求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我们了解安溪铁观音在京“由树叶变成茶”的曲折和艰难。

    【创业之路】

    柯兴全:流浪京城身无分文到茶叶大亨

    柯兴全,28岁,福建安溪长坑人,北京安溪茶叶协会会长,福建安溪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颐香苑茶叶总公司总经理。

    柯今年28岁,可在北京的时间却不短,他是1994年到北京的,如今已整整10个年头了。

    19岁到北京当学徒

    坐在记者面前的柯兴全,头发梳得光光的,一看就是个极其精明的人。回想当初创业,柯兴全唏嘘不已,因为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他能成为今天京城安溪茶中的一哥,确实不容易。

    1994年,柯兴全19岁,与村里不少同龄人学手艺不同,柯兴全说他的兴趣是做生意,但一没资金,二没文化的他想做生意并不是容易的事,于是,他跑到北京给一开公司的老乡当学徒,混口饭吃。

    在老乡的公司里,他先是做茶叶包装,看库房,两年后他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差事———当业务员。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本来就对跑业务感兴趣,再加上他为人机灵精明,待人诚恳,尽管非常辛苦,“每天都是踩着三轮车挨家茶叶店地放货,这倒也没什么,最主要的是当时人家根本不认安溪茶,刚开始几乎是90%以上的茶店都不让安溪茶放进去。因为,当时北京人喝的都是花茶,都说安溪茶苦,不好喝。”

    即便是这样的市场情况,柯兴全还是很快在公司24位业务员中冒出,每个月的业务量都名列前茅,一年下来全公司673万元的业务量,他一人就做了437万元。

    转折:

    不能让朋友失望

    应该说,柯兴全当初的运气不好,正当他准备在公司大干一番时,公司却出了问题,经营每况愈下,老板自己也不想做了,到1998年底,公司24位业务员陆陆续续走掉了18位,而他却在撑着,一是自己没有更好的路走,二来老板不让走,但老板的不让走并不是对他进行挽留,而是想出其他办法来控制他。

    很快他就跟老板反目,结果身上所有的钱连同手提包都被老板拿去,一夜之间他成了北京街头的流浪汉,无奈之下,向一位相熟的好心阿姨求援,才在她那什么都没有的旧房子里落了脚。在这里,一位好朋友来看他,送了他一箱方便面,成了他一周的食物。一周过后,他的三位好朋友知道他的情况之后,也来看他,三人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给他,总共有5000多元,用这5000多元他添了棉被,买了米和煮饭的锅,总算安定了下来,此时他发誓,一定要在北京混出人样来,否则无法向几位倾囊相助的好友交代。

    起家:

    5万元和100公斤茶叶

    过早的磨难,让柯兴全练就了异常坚强的性格,做事不服输。1998年底,柯兴全在京的遭遇传到了在老家的二哥那里,二哥和一位晋江的蔡先生到北京看他,二哥给他带来了100公斤的茶叶,而蔡先生则当即借给他5万元钱。

    很快,他利用这些本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重新盘活原来自己手头的客户资源,100公斤茶叶不久就卖完,一批又一批的茶叶从老家发过来,经过他的销售网络卖了出去,柯兴全也挣下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不仅还清了向别人借的钱,同时还有了积累。

    在大商场站稳脚跟

    而在生意上,柯兴全发现要做得成功,必须不断地调整经营手段。尽管在北京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但由于北方人喝茶习惯是喝花茶,对于以铁观音主打的安溪茶一点也不认同,很多人都说,这像树叶的东西能喝吗?

    “而这主要是生活习惯的原因,必须改变他们的观念。”小柯对自己说,于是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卖茶策略,除了继续上门推销外,他把重点转向大商场,大商场知名度高,如果能在里面设专柜,结合周末的促销活动和茶艺表演,肯定会很快让消费者接受,于是他就找了一个商场设了一个专柜。这一招一试便灵,刚进入商场20天,他就做了10多万的生意,挣下了5万元,他当初“北京人不大相信茶叶铺,而比较相信大商场”的判断得到了印证。

    有机会就不能放弃

    与此同时,柯兴全觉得单靠商场还不够,于是他又推出直营店,如今柯兴全旗下的商场专柜多达26个,王府井西单、燕莎等北京高档商场都有他的专柜,而销售店则多达300多家,年销售额达到了3000万元,成为京城安溪茶销量数一数二的大哥级人物。

    现在,充满着奋斗精神的柯兴全显然并不满足于当前的茶叶生意,他把自己的茶叶生意交由别人管理,自己则开始做起了包括物业管理、路灯、装修等其他生意。前不久,他刚投资数百万元把茶叶市场附近的一个旧厂房改造成公寓,并出租给外地在此做生意的茶商,当起地主来。柯兴全说,茶叶是他的根本,但他不会把心思只放在茶叶上,对生意人来说,只要有能挣钱的机会,就不能放弃,这是他的原则。

    苏金国:曾经连房租都出不起的茶叶大户

    苏金国,42岁,北京安溪茶叶协会副会长,安溪金丽铁观音总经理。

    头一年赔了几万

    与柯兴全曲折多磨难的创业经历相比同样不易,苏金国也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到北京来搏一搏。1997年底,苏金国在老家办的厂倒闭了,1998年初,他借了1000元高利贷,留了500元给家里当生活费,自己带了500元和15公斤茶叶,来到北京,开始是挨个茶叶店地放货,推销自己的茶叶,但由于市场的不认同,放在茶叶店里的茶叶基本都是有去无回,心灰意冷的他,转去做食品,帮人家推销麦片,但当时一阵风的麦片生意很快就没有利润。苏金国折腾了一年多,不仅没挣到钱,还赔了几万元进去。

    1999年,安溪茶在北京开始被愈来愈多的人接受,苏金国决定重新回来做茶叶,决定自己开店,1999年7月1日,他在北京京闽茶叶市场的店铺开张了。

    店租交不起差点关门

    然而,市场并没有苏金国想像的那样简单,由于做茶叶生意的时间不长,更主要是没有别人做得早,没有一些固定的熟客,他的店铺当时一个月仅店租就要1000多元,而他在开业后连续28天一单生意都没做成,这可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没生意做,连店租都交不起,就只有关门的份了。为了交房租,不得已把朋友送作纪念的100元港币卖掉凑数。”至今回想起这一幕,苏金国依然心有余悸。还好,天无绝人之路,到了第29天,店里来了一位韩国客人,在品完茶之后,一口气向他买了1000多元的茶叶,让他总算放下提到嗓子眼的心,此后,生意也就慢慢地上路了。

    如今生意做到外国去

    如今,苏金国的生意规模也在慢慢地扩大,在北京最大的两个茶叶批发市场———京闽茶叶批发市场和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场各有一家批发店,生意不仅做北京的,而且还做外国人的,尤其是上面提及的那位韩国客人,现在则是苏金国的合作伙伴,苏金国的茶叶,通过这位韩国朋友源源不断进入韩国市场,这位韩国人甚至跑到苏金国老家与他合作建茶厂。

    对于未来,苏金国充满希望,他说,对他而言,下一步除了继续扩大自己的市场外,更主要的是开拓韩国市场,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把安溪茶更深地打入韩国市场,并向日本市场进军。

    【创业心得】

    做生意要

    团结,吃苦,勤劳,用心

    据安溪商会北京分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常年在北京卖茶叶的安溪人在1000人以上,大部分都已在北京站稳了脚跟,而且不少已在北京买房购车,过起了小康生活。

    谈起这几年在京的创业心得,柯兴全认为团结最主要。他说,5年前安溪茶在北京还很难推广,除了认同上的原因外,安溪人自己互相拆台压价也是主要原因,而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过去。现在在京做茶生意的安溪人很团结,大家都是好朋友,不会发生互相拆台的事了,有什么事情,大家也会相互照应,大家比的是谁的茶好,谁的门路广,谁的服务好。

    其次就是勤劳和用心,在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做生意需要的是勤劳和用心,短短几年时间,安溪茶能从占市场份额不到2%,发展到现在的40%左右,5年内肯定会超过50%以上,靠的就是安溪人在北京做茶叶生意比任何地方的人都勤劳和用心。当然,安溪人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守业上,有一部分人在生意小的时候,做得还可以,而一旦稍有一点规模有了些钱就开始松懈,这是很不应该的,小农的思想重了些。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