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温水泡不开茶产业
作者: 来自: 时间:2004-12-18
陕茶仍锁在深闺中
陕西茶叶的种植主要在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市。据史书记载,陕西茶叶始于西周时期,盛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西乡、紫阳茶更成为贡品。
改革开放后,陕西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据陕西省有关部门的统计,在陕南3个市的28个县、区中,目前就有21个县、区种植、生产茶叶。截至2003年底,陕西茶园面积已超过6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7000多吨,茶叶销售收入达4亿多元。在西乡、紫阳、宁强、平利等县,茶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渠道。
然而,陕西茶至今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儿,外地知道的人并不多;市场占有率更是少得可怜。除了少数几个品种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外,大多数陕茶都在本地或西北地区销售。
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主任蔡少林举了一个例子,2003年10月,陕西省西乡县罗镇一位干部在杭州参加中国茶叶博览会时,当他拿出陕南名茶“午子仙毫”让人品尝时,一些客商非常吃惊地问道:“这是陕西生产的茶叶吗?”尽管目前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陕西茶叶在许多标准上都超过了国内的众多名茶,但是,外地人知道陕茶的人少,喝陕茶的人就更少。
产量太低 (小标题)
陕西茶之所以市场占有率不大,除了观念的问题外,主要还是产量太低。蔡少林介绍说,陕西是个茶叶消费大省,每年全省消费茶叶为1.6万吨至1.7万吨之间,而陕西自己产的茶叶只有7000吨,占不到销量的一半,而7000吨茶叶中又以低档茶为主,所以陕西茶叶市场上大多都是外地的茶叶。在陕西本地,如果客人们点着要喝陕西茶时,往往回答都是本店没有。所以,当地一些人就认为:我们的茶叶根本不愁销路,光本地消费都不够,还用得着去开拓外地市场吗?
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战利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陕西茶不仅属于高品质绿茶,而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如果不占有更多的市场,陕茶就无法在市场上去竞争。做市场就是做特色,没有特色就难以占领市场,没有品牌也难占有市场。
品牌太多(小标题)
尽管陕西省的茶叶年总产量仅有7000多吨,可是,茶叶的品牌却高达200多种。陕西一位产茶大县的县级干部形象地比喻陕西茶叶目前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品牌繁多,真是“品牌装了一卡车,产品只有一箩筐”。这个比喻虽然有点过,但却真实地反映出陕西茶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品牌大战现象。
据了解,陕西茶叶历史上比较早的品牌是“紫阳毛尖”茶和大众化的“陕青”茶。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镇巴县的“秦巴雾毫”、南郑县的“汉水银梭”、西乡县的“午子仙毫”、平利县的“三里垭毛尖”以及紫阳“富硒茶”等品牌。随着种植茶园县的增加,又出现了宁强县的“宁强雀舌”、勉县的“定军茗眉”、城固县的“城固银峰”、略阳县的“灵岩仙茗”、商南县的“商南泉茗”等陕西名茶。一时间,21个种茶县区,县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不少乡镇也竞相开发自己的品牌茶。 这样的结果是,每个茶厂都在生产自己品牌的茶叶。“毛尖”、“银针”、“翠峰”、“翠芽”等,往往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紫阳县和平茶厂厂长曾朝和说,这几年紫阳茶注册的品牌多,但一个都不上规模。 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的“午子仙毫”精品以内质优良受到外商的青睐,当一家海外公司的客商一次就要订货同一个品牌茶叶上百吨时,同样是由于没有这么多的产量而放弃订货。
据茶叶专家介绍,目前,陕西绿茶在国内市场上中高档茶多,品质好,价位高,许多品茶的人都想喝,但就是好茶产量太小。当然也是看好的中高档茶的价位,各个县才一哄而起竞相开发自己的名牌茶。陕西名茶目前最高价格一市斤2000多元,最低也有200多元的。从局部来看,开发自己的名茶肯定会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但是,对整个陕西茶产业的发展来说,开发的品牌越多,带来的效益可能越低。
整合品牌在行动
目前,陕西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意识到茶叶品牌多、低产量的现象,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县区的决策者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
平利县委书记何邦军说,我们县从2003年开始,力排众议,下决心把平利茶统一在“女娲”品牌之下,注册了“女娲山牌”商标,实施以“女娲”品牌为统领,开发生产“女娲银峰”针形,“八仙云雾”扁形,“女娲毛尖”卷曲形和女娲绿眉系列产品。目前,全县茶叶品牌已由过去的数十种整合为4种,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当然,其他县也意识茶叶品牌整合的重要。紫阳县副县长郑志丹说,紫阳茶的品牌整合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将通过标准化的实施,来达到这一目的。
尽管不少县已开始整合茶叶品牌,但是,陕西全省的茶叶品牌仍需整合,能不能打造一种陕西的“龙井”或“铁观音”品牌呢?
做大做强不是梦
记者在调研中强烈地感受到,不管是茶区的领导干部,还是茶叶专家,都希望陕西能把茶业做大做强,使茶业能够成为陕西继果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那么,陕西茶业能否做大做强呢?
对此,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说,做大做强陕西茶叶,首先要抓好生产环节,一是优质茶生产县要确立茶叶产业的主导地位,二是要搞好集约化经营,优质名茶产区要适度集中,提升陕西绿茶的知名度和品牌,三是加快老茶园改造,大力发展优质生态茶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其次在发展茶产业过程中,要把政府行为与发展市场机制的机结合起来,采取政府引导,提供服务、企业唱戏,市场动作的方式,加快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品牌和市场。今年,省上将投入100万元建立茶叶产业专项资金,制定能覆盖大部分茶区的栽培技术要点和技术规范,重点扶持茶叶龙头企业,提高茶叶产业科技水平。
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战利说,陕西绿茶产业要做大做强,关键在于扶持龙头企业,通过茶叶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省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陕西的一些茶区县大部分也都看到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各县也纷纷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如平利县的女娲茗茶有限公司、八仙云雾茶叶有限公司和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等,西乡县的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熊氏茶叶公司等,宁强县的苍山茶叶有限公司和天韵茶叶公司等。这些茶叶龙头企业基本上构建了公司+加工厂+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陕西茶叶的种植主要在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市。据史书记载,陕西茶叶始于西周时期,盛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西乡、紫阳茶更成为贡品。
改革开放后,陕西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据陕西省有关部门的统计,在陕南3个市的28个县、区中,目前就有21个县、区种植、生产茶叶。截至2003年底,陕西茶园面积已超过6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7000多吨,茶叶销售收入达4亿多元。在西乡、紫阳、宁强、平利等县,茶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渠道。
然而,陕西茶至今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儿,外地知道的人并不多;市场占有率更是少得可怜。除了少数几个品种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外,大多数陕茶都在本地或西北地区销售。
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主任蔡少林举了一个例子,2003年10月,陕西省西乡县罗镇一位干部在杭州参加中国茶叶博览会时,当他拿出陕南名茶“午子仙毫”让人品尝时,一些客商非常吃惊地问道:“这是陕西生产的茶叶吗?”尽管目前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陕西茶叶在许多标准上都超过了国内的众多名茶,但是,外地人知道陕茶的人少,喝陕茶的人就更少。
产量太低 (小标题)
陕西茶之所以市场占有率不大,除了观念的问题外,主要还是产量太低。蔡少林介绍说,陕西是个茶叶消费大省,每年全省消费茶叶为1.6万吨至1.7万吨之间,而陕西自己产的茶叶只有7000吨,占不到销量的一半,而7000吨茶叶中又以低档茶为主,所以陕西茶叶市场上大多都是外地的茶叶。在陕西本地,如果客人们点着要喝陕西茶时,往往回答都是本店没有。所以,当地一些人就认为:我们的茶叶根本不愁销路,光本地消费都不够,还用得着去开拓外地市场吗?
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战利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陕西茶不仅属于高品质绿茶,而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如果不占有更多的市场,陕茶就无法在市场上去竞争。做市场就是做特色,没有特色就难以占领市场,没有品牌也难占有市场。
品牌太多(小标题)
尽管陕西省的茶叶年总产量仅有7000多吨,可是,茶叶的品牌却高达200多种。陕西一位产茶大县的县级干部形象地比喻陕西茶叶目前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品牌繁多,真是“品牌装了一卡车,产品只有一箩筐”。这个比喻虽然有点过,但却真实地反映出陕西茶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品牌大战现象。
据了解,陕西茶叶历史上比较早的品牌是“紫阳毛尖”茶和大众化的“陕青”茶。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镇巴县的“秦巴雾毫”、南郑县的“汉水银梭”、西乡县的“午子仙毫”、平利县的“三里垭毛尖”以及紫阳“富硒茶”等品牌。随着种植茶园县的增加,又出现了宁强县的“宁强雀舌”、勉县的“定军茗眉”、城固县的“城固银峰”、略阳县的“灵岩仙茗”、商南县的“商南泉茗”等陕西名茶。一时间,21个种茶县区,县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不少乡镇也竞相开发自己的品牌茶。 这样的结果是,每个茶厂都在生产自己品牌的茶叶。“毛尖”、“银针”、“翠峰”、“翠芽”等,往往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紫阳县和平茶厂厂长曾朝和说,这几年紫阳茶注册的品牌多,但一个都不上规模。 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的“午子仙毫”精品以内质优良受到外商的青睐,当一家海外公司的客商一次就要订货同一个品牌茶叶上百吨时,同样是由于没有这么多的产量而放弃订货。
据茶叶专家介绍,目前,陕西绿茶在国内市场上中高档茶多,品质好,价位高,许多品茶的人都想喝,但就是好茶产量太小。当然也是看好的中高档茶的价位,各个县才一哄而起竞相开发自己的名牌茶。陕西名茶目前最高价格一市斤2000多元,最低也有200多元的。从局部来看,开发自己的名茶肯定会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但是,对整个陕西茶产业的发展来说,开发的品牌越多,带来的效益可能越低。
整合品牌在行动
目前,陕西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意识到茶叶品牌多、低产量的现象,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县区的决策者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
平利县委书记何邦军说,我们县从2003年开始,力排众议,下决心把平利茶统一在“女娲”品牌之下,注册了“女娲山牌”商标,实施以“女娲”品牌为统领,开发生产“女娲银峰”针形,“八仙云雾”扁形,“女娲毛尖”卷曲形和女娲绿眉系列产品。目前,全县茶叶品牌已由过去的数十种整合为4种,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当然,其他县也意识茶叶品牌整合的重要。紫阳县副县长郑志丹说,紫阳茶的品牌整合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将通过标准化的实施,来达到这一目的。
尽管不少县已开始整合茶叶品牌,但是,陕西全省的茶叶品牌仍需整合,能不能打造一种陕西的“龙井”或“铁观音”品牌呢?
做大做强不是梦
记者在调研中强烈地感受到,不管是茶区的领导干部,还是茶叶专家,都希望陕西能把茶业做大做强,使茶业能够成为陕西继果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那么,陕西茶业能否做大做强呢?
对此,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说,做大做强陕西茶叶,首先要抓好生产环节,一是优质茶生产县要确立茶叶产业的主导地位,二是要搞好集约化经营,优质名茶产区要适度集中,提升陕西绿茶的知名度和品牌,三是加快老茶园改造,大力发展优质生态茶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其次在发展茶产业过程中,要把政府行为与发展市场机制的机结合起来,采取政府引导,提供服务、企业唱戏,市场动作的方式,加快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品牌和市场。今年,省上将投入100万元建立茶叶产业专项资金,制定能覆盖大部分茶区的栽培技术要点和技术规范,重点扶持茶叶龙头企业,提高茶叶产业科技水平。
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战利说,陕西绿茶产业要做大做强,关键在于扶持龙头企业,通过茶叶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省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陕西的一些茶区县大部分也都看到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各县也纷纷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如平利县的女娲茗茶有限公司、八仙云雾茶叶有限公司和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等,西乡县的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熊氏茶叶公司等,宁强县的苍山茶叶有限公司和天韵茶叶公司等。这些茶叶龙头企业基本上构建了公司+加工厂+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