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深加工已成新趋势
中国茶叶网China-tea.org编者注: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茶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编者按
近期随着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的陆续上市,茶叶产销形势再次引起业界的关注。2012年之后,我国茶叶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凸显,再加上宏观经济及消费风气改变的影响,传统的茶叶销售显得困难重重,打破单一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势在必行。
东南快报社《泡好茶》周刊特邀安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文哲就当前的茶叶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并将分为两期刊登,下期探讨“茶叶深加工的带动力需再提升”。
4月28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河南信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我国茶叶深加工领域食品安全与经济运行问题。这也是中茶协茶叶深加工与食品安全专委会2013年3月成立以来,首次对我国茶叶深加工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年度分析总结,旨在引导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茶叶深加工产品贸易流通与市场推广,做大做强我国茶产业,提升中华茶产业的世界竞争力。茶叶深加工领域作为茶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将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茶叶产品进行更深层次加工,形成新型饮料品种;
二是提取和利用茶叶中的功能型成分,并将这些初级产品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相关领域,研发新型食品、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茶叶中有效成分认识的逐渐深化,以及我国茶叶深加工科学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基于茶叶深加工研究成果应用而形成的综合产业也随之快速崛起。
中茶协茶叶深加工与茶食品专委会在分析茶叶深加工领域发展时指出,茶叶深加工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快速推进,主要缘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传统茶叶市场开始出现产能过剩,进入20世纪以来,这种产能过剩的状况,伴随着各地产茶区的规模扩张和国际茶叶市场需求量逐渐趋于饱和而日趋激烈,市场整体供大于求。我国茶叶出口开始走入低谷,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卖茶难”。另一方面,茶叶作为一种传统饮料,也受到其他饮料特别是新型饮料的巨大挑战。近年来,我国饮料业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茶叶行业必须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丰富饮茶方式,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此因素的“推力”作用下,国内一些茶叶研究机构开始着手茶叶中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研究,并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欲借此开辟一条茶叶发展新路。由于BHA、BHT等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有致癌嫌疑,因此,世界各国均在致力于寻找天然抗氧化剂。而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物质具有优异抗氧化活性,备受人们的重视,从而推动茶多酚等茶叶功能性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这也首先成为茶叶深加工科研的重要关注点。随着茶叶科研的深入,茶叶中对人体具有保健效果的有效成分,如儿茶素、咖啡碱、多糖、叶绿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开发关注的热点。一些资金雄厚的实力茶叶企业率先试水,投入资金和设备,开始将这些研究成果落地转化,生产系列相关产品。茶叶,以及茶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近20%左右的副产品,在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中找到一条新路,我国茶产业俨然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开发正向食品、饮料、医药、保健、日化、农化等领域广泛延伸和拓展。中茶协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全国茶叶百强企业中共有24家企业开始进行茶叶深加工产品生产,其中,茶食品、茶饮料和含茶营养保健品作为茶叶深加工产品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已逐步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和推动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