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国内市场发展报告(3)-2

作者:农业部 刘年艳 来自: 时间:2004-06-05
分享到:
七 全国各地消费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茶叶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0.4%。2001年调查显示,在全国十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沈阳、哈尔滨、南京、武汉、西安)中,广州人最富。2001年,广州人均GDP达到4586美元(北京3000美元、上海4500美元)。广州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6元,实际增长7%。2001年,人均消费1660克。北方茶馆数量以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全国大型批发市场有20多家,各类大型展示交易活动每年也有20多次。香港、台湾的人均消费都在1200克。我国茶叶消费增长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只要引导好消费,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增加适销对路的品种,茶叶消费必将有一个更大的增长。
  (一)华北
  1 北京
  1)  概况。
  1998 年,市场总额为6亿元,保健茶占30%。1991年北京市茶叶总公司销7000T茶叶,包装茶占71%,(且每年增加10%,四年前包装茶占30%),年销售额1.6亿元,利税560万元。京华牌茶叶远销华北、东北、西北、四川等20多个省区,这是小包装的功劳。以前只节假日畅销,现常年畅销。
  1993年,有茶叶经营单位170多家,市供销社茶叶公司、北京市茶叶总公司、街道三产业、知青联社、劳动服务公司、中小学校办企业、百货商店、食品店都经营茶叶。普通百姓原来买4-5元/市斤的茶,现在是30元/市斤的为主。茶叶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么样才能保证茶香不跑味?绿茶增长6-8%。
  2002年,有7000多家茶商和厂店,年销茶叶1.2万吨,人均1公斤。
  2) 消费水平提高。
  主销茶价1980年为8元/500克,1985年为15.5元,现为30-100元,且销路看好。1999年春节10天时间,张一元前门老茶店销高档礼盒1万多盒,增长3倍。2002年春节期间,人们开始时尚送茶,原因有三:一是人们认为茶叶包装精美,拿得出手;二是认为茶叶品味高,有文化内涵,不俗气;三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茶叶的保健作用。集团消费的也多,几十斤到几百斤的多。
  3)花茶降、绿茶升。
  绿茶销量扶摇直上。2001年,北京市场仍以花茶为主,但绿茶慢慢崛起,其原因:一是花茶不及绿茶风味多样;二是利润率绿茶高于花茶;三是原来花茶流行是因为北方水质不佳、住房小,香气易留室内,住房条件的改善和桶装矿泉水为绿茶的风行提供了必要条件。2002年,销量增长在20%以上。2003年非典流行时期,成倍增长。
  4)  销量增加。
  长安商场1992年6月销2600KG,比上年增加1.4倍。1971-1985年,每增加1万人,消费增长21.9T,为山东省的10倍(0.9524T)。1986年饮茶者每户2.28人,26-45岁37.4%,45岁以上46.7%;每月消费250克以上者中,26-45岁40.1%,45以上50%。1971-1979年,增长9%,1981-1985年增长5.1%。人均1986年500克,1998年600克。1999年夏,茶庄生意火了,市民越天热越喝茶,视“喝茶”、“品茶”为高雅的精神享受。张一元茶庄,6-7月销售额1145.2万元,同比增长46.5%。吴裕泰18家连锁店销54795公斤。张一元前门店1999年春节时,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初三,10天销售额520万元,比上年增长40%。5)洋茶进宾馆、饭店。
  袋泡茶符合“方便、保健、风味”的消费心理,1992年立顿红茶每盒40-50元。以汤色明亮、滋味醇厚而赢得无数消费者青睐。
  6)  网点增多。
  1983年当年增加18个,兼营点1300个。2002年有7000多家茶店。
  7)  文化促销。
  1998年,有32位各大企业的评茶员、茶艺师获培训资格证,掌握了鉴别茶叶、冲泡茶叶的方法。1999年国庆前后,165家茶馆推出14个月联合优惠卡,售价仅66元,并打出“国庆送什么,茶馆联合优惠卡”、“茶艺馆—淑女绅士的摇篮”等口号。
  8)老字号重整旗鼓。
  老字号的茶庄有8家,西四隆泰、新街口宏兴、西外益新、白塔寺福聚来、地安门吴肇祥、西单元长厚、张一元、吴裕泰。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茶基地,质量好,33家商场35种茶合格率达74.8%。他们都设分店,连锁经营。部分走向联合,如吴启元、庆林春、森泰等。张一元茶店,1999年4月,绿茶节6天销600多万元,大栅栏门店一天有56万元零售额。
  9) 茶楼热。
  2002年1-3月,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册的茶楼有300多家。而2001年底总共才300家。如今的茶楼,集时尚、娱乐、休闲为一体,在黄金地段,装修豪华,各具特色,最大的3000平方米。形成了三里河茶楼一条街。在北京,寸土寸金,房租很高,降价消费根本不现实;同时,北京人不象南方人爱喝茶,客流量小,“薄利多销”也不行。但是,建成综合楼,以广州、杭州的消费模式综合起来发展,价格自然会降低。
  10)2003年春节茶市的三个特点。
  一是老字号借茶礼品拉起大市场。如吴裕泰的茶礼品分古代典故、琴棋书画和贺岁三大系列,价格在160-860元之间,从吴裕泰茶文化节开幕10天销售茶礼品15000套。二是绿茶、乌龙茶成节前新宠。比去年增长15%,200-300元一斤的龙井茶销售最好。三是选购茶叶开始重口感。过去北京人选购茶叶对外观的要求高于对口感的要求,但是今年明显感觉到消费者对“香味”的要求重于对外形的要求。
  2、天津
  1)人均消费额。
  1997年为16.6元,比1992年的5.58元增加11.02元,增长2倍。
  2)人均消费量。
  1997年0.26公斤,比1992年增长44.4%。2001年为0.5公斤,四年增长1倍。
  3)品种多样化。
  由主销茉莉花茶向红茶、绿茶、保健茶、铁观音、毛峰、白毛猴等多样化发展。2000年秋冬,天津市场观赏茶俏。观赏茶是由一种用茶叶和其他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茶与花、茶与中草药。如山茶花是由山花、菊花、枸杞、山楂、甜叶菊组成;五色茶由菊花、枸杞、绿茶、生晒参粉;锦上添花由黄山毛峰、三朵菊花,开水冲泡后,上面顶起的三朵菊花渐渐放大,富有立体感和很强的艺术效果。茶叶、苹果、甜橙、野蔷薇、玫瑰等异国干果,再配上杭白菊,冲泡后,红黄白绿香气四溢,异彩纷呈。
  4)暑茶大战。
  1992年暑茶期间,75%的单位发茶叶,15%的单位发其它饮料,10%的单位发现金。价格中心区44元/公斤,一般地区28元/公斤。
  1992年总量为2850T,比1991年增长5%。价格组成为24元的5%,30元的40%,40元的45%,60元的10%。批发商160家,零售1000多家,行商若干。暑茶大战,扣率大战,质量混乱。出现了“南方处处产龙井,产区家家出碧螺”的现象。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品种多,档次齐,花茶、绿茶、礼品茶上万种;二是赊货现象多,一些单位不景气,先要货后付款;三是购买力分流,发放茶叶的占75%、发放其它饮料的占15%、发放现金的占10%;四是经销单位增多,福建在津设点的有10多家,年底还有2-3家开业。现在发暑茶的很少了。
  5)名优绿茶销势好。
  2001年,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销势好,有的名茶庄断档脱销;高档茶平稳;礼盒茶上升,礼品的变化带来了礼品茶的旺销;大路品种仍为主流,销量最多的是30-80元/公斤,100-200元/公斤的花茶也可以。“市场需要引导,消费需要吸引”。天津年销量10万担以上,仅次于北京。过去花茶占95%,绿茶占5%。现在绿茶比例上升到15%,一些繁华街区占20%。预计1-2年内将达到20%。
  2003年5月,由于“非典”的冲击,提高了人们的健康观念,绿茶的消费增长了两倍,有的品种断档脱销。
  天津市商委12个批发公司,80多个专销店,开展放心茶展销,价格20-80元/公斤。
  3 河北
  1)  1989年曾经下滑。
  1988年销11万担,1989年10.3万担,-6.3%,花茶占95%。原因是价格上升,质量下降。1984-1989年,涨价56.8-90%,同级品种比较甚至涨了几倍。质量上,一级变三级,相当于提价1.35倍;三级变五级,相当于提价1.44倍。档次不合理,零售价在15元/市斤占10%,8-12元/市斤占65%,5-8元/市斤占25%,供应上1、2级偏多,而消费上以12元以下为主。加上国家银根紧缩,茶叶消费更是雪上加霜。
  2)  1992年回升。
  社会销量为13.8万担,国合9.5万担,占69%。但从市场上的茶叶质量来看,不仅茶坯质量下降,而且茶叶生产季节和茉莉鲜花季节同步,厂家为赶花期而忽视花茶质量。窨花时,下花量下降,因为茉莉鲜花供不应求,花价较高,每公斤3-12元,鲜花只能保证20%的茶叶市场需求。因此,茶叶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紧张造成企业之间拖欠货款严重;二是假冒伪劣增多,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三是质量下降,高档茶不高档,名优茶不名优,小包装名不符实,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市场仍然产大于销,产品不对路,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3)  前景广阔。
  主要是大力加强宣传,消费量与收入关系不大,1988年槁城县65万人,人均收入800元,销量1000担;宁晋县70万人,人均收入480元,销量3000担。石家庄市1995年一年增加茶庄160家,促进了茶叶消费。2002年,河北省年销量30万担,石家庄市经营者500多个,茶馆200多家。
  (二)华东
  1、山东省
  1)1984年,7000万人,年消费量为2万吨,人均0.228公斤,1/3城市人口饮茶。1979-1984年,每增加1万人,茶的销量增加2.28T。
  2)1985年,山东省肥城县以销3.5-5元/100g的小包装茶为主,前几年以销1.2-2元/100g的小包装为主。淮圹市河西乡,1983年以销1.5-3元/100g的小包装为主,1984年以销5-6元/100g的小包装为主。
  3)1992年,山东茶叶市场明显好转,中高档花茶畅销,货源偏紧;消费等级提高,集团消费上升。绿茶畅销青岛。1-9月,比去年增加三倍。品种以名优茶为主,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等过去很少人问津的名茶,今年成了畅销货。900元/市斤的君山银针也不乏买主。预计包装新颖、质价相符的礼品茶,小包装茶将继续旺销)。
  4)1996年,山东居民一年消费3.6万吨。人均城镇0.48公斤 ,农村0.41公斤,济南0.53公斤,泰安0.51公斤,威海0.12公斤,烟台0.13公斤。消费热点有两个,一是绿茶增长50%。60年代,85%人爱喝花茶,80年代开始喝绿茶。青岛1992年比1991年增加三倍。二是主销中档茶(茶价为20-50元/斤的茶)。
  5)2001年,济南市民青睐南方花茶。由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的彩菊花、贡菊、金银茶、百合花、人参花等20多个品种组成的“七彩花茶”,令消费者大饱眼福。
  2、上海
  50年代,上海有专业茶店121家。1964年,上海人均消费10克,总量为688.3吨。受碳酸饮料的冲击,人均销量80年代曾一度下降,1982年为0.18公斤,1983年为0.145公斤,1984年为0.13公斤。1992年,上海人嗜好高档名茶,茶价比上年增长15-20%,龙井一级去年150元/市斤,今年200元/市斤;黄山毛峰从110元长到150元/市斤;前些年主要是安徽、浙江、江苏、福建的名茶,现在四川也来了。到1998年,人均消费量为0.6公斤,为1982年的3.3倍。知名茶叶公司、茶店16家,5000多家中小茶店,总销售量7000T,绿茶、红茶、乌龙茶占80%,其中龙井、毛峰占30%,近2000吨。销量最大的茶是价格在40-50元/斤。整个市场品种多,名牌少。2001年,人均消费850克。茶成国礼,身价倍增。品茶、茶道表演倍受五国首脑第一夫人、APEC领导人的夫人青睐。四海壶具、叙友茶庄的“四季春”、天福茶庄的“金玉满堂”、“高山乌龙”成为国礼,海艺职校茶艺表演受夫人们的称赞。
  现有87.6%的上海市民将茶作为最常用的饮料,夏天饮茶人口占37.5%,高于碳酸饮料、果汁、水。上海市常住人口1300万人(市区956万,郊区344万人),加上暂住人口112万,流动人口300万,总人口共1700万人。近年茶叶消费增长较快的原因有:收入增长,每月达到2000元;茶文化引导,1994年以来每年举办茶文化节;保健意识增强;茶馆大增,有20多家高档茶艺馆,早茶、午茶畅销,饭馆消费很大。“湖心亭茶楼”常接待中外领导人,有很好的宣传作用;茶饮料引导青年人的消费;少儿茶艺队的少儿已有2万人;花色品种繁多的名茶,包装精美,成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出国的多了,出国带什么,茶叶成为最佳选择;新茶上市,许多人走亲访友,往往是带上一盒茶叶。但2-3月上市的早茶渐渐冷,仅花20-30元尝鲜,高档新茶不再是礼品主流,高档新茶的主要供货商是“主渠道”。
  上海茶叶有三种流通方式,一是销方到产区采购;二是产区进城开店,厂家上门推销;三是批发商批零。上海茶叶经营有三种趋势,一是大店减少,小店增多;二是专营减少,兼营增多;三是国营减少,民营增多。
  2002年马年春节黄金周,申城茶店生意火爆。地处南京路、淮海路、豫园等地的茶叶店更是红火。湖心亭茶楼,大年夜守岁茶就卖掉19000元,大年初一,元宝茶销售达3.5万元,比去年增加近一倍。天天旺茶楼年夜饭连续三天全满;老上海、老房子、春风得意、唐韵等茶馆,茶客倍增。春节前夕,上海浙江茶叶商店、食品一店日营业额高达5万元;叙友茶庄淮海店最多一天销售高达10万元。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景象。令人高兴的是,购买茶叶大部分是个人消费,买的大都是高档礼品茶。
  2003年,预计人均消费量为1200克。有机茶的消费正在迅速升温。以中档消费为主,并有向高档茶发展的趋势。主体消费价格为60-180元/市斤,主体消费人群为中老年人,政府公务员、企业白领、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部分外国人拉动了茶叶消费向高层次发展。同时,包装呈现精品化、产,高档化方向发展。
  老外学泡中国茶成为时髦,“中智公司”、“天天旺”举办的学泡中国茶培训班,班班爆满。特色茶馆湖心亭、春风得意、老上海、老房子、宋园等来学泡中国茶的老外有增无减。
  上海的老字号茶庄有程裕新(最老)、汪怡记(1880年创建)等。
  2、江苏
  1993年人均消费量0.3公斤,且供不应求。一是手工制作的各种名茶脱销断档;二是各茶场终日大小车辆不断,各种茶无一库存;三是碧螺春每斤700元。南京市场礼茶冷,散茶热,散茶加包装比礼茶价格低30%。金陵茶叶行叶老板说,消费者讲实惠,薄利多销还是有生意。但市场茶叶质量不容乐观。
  南京茶市小旺。2002年3月初,来自云南等地的新茶空运南京,吸引了新老茶客尝鲜,同时,本地保鲜名茶纷纷高台“跳水”。云南大白毫和毛尖的零售价20-50元/500g,比去年低20%。宜兴毛尖、龙井、碧螺春价格降低,杂牌低档茶跌得更惨。
  3、浙江
  80年代初,杭州有茶叶店200多家。“龙井”、“狮峰”、“梅坞”、“西湖”、“双峰”、“红星”等属省供销社特产公司的13家;土产、果品公司的30多家;商业局烟酒、百货、蔬菜兼营的70多家;杭州茶厂1家;街道企业10多家;军用服务兼营的21家;农工商联合企业3家;园林管理处16家。
  1994年春茶减产2-3成,收购价下降20-30%,如标准三级价为687.23元/斤。年初省公司外销库存3万吨,全省8万吨,相当于一年的销量。西湖区某年夏秋龙井茶积压5000担。出口计划由8000万元调低到5500万元。个别县市开始砍茶树改种其它作物。1994年大众化茶叶销势趋热,消费档次由普通炒青、花茶向优质花茶、礼茶发展,一家茶店每天销出150元的礼盒10多盒,散茶以每斤20元的毛峰旗枪花茶为主。洋茶立顿对国内茶叶的销售造成一定的冲击,它有全世界健全经销网,统一的市场营销策略,经历了“持久战”、“广告战”、才形成“立顿”品牌。国茶打起了“国茶保卫战”,曾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洋茶入口,龙井洗手”,反应了当时部分人的心态。
  1999年,杭州市的茶店林立,茶叶市场非常繁荣,西湖区旅游人多,龙井茶畅销,仅中茶所销售额500多万元。
  2002年,调查显示,72%的杭州人把龙井作为杭州的标志之一,23%的市民希望龙井成为“品牌商品”。2002年对杭州市民茶叶消费的调查结果见表2-11。

    表2-11     杭州市民茶叶消费情况调查表

一茶文化概念 

已深入市民,84.26%的人听说过茶文化,50%的人看过茶艺表演,34.26%的人去过茶叶博物馆,20.26%的人去过茶叶博览会。

二去茶馆喝茶

50%的人会偶尔去茶馆喝茶。

三喝茶的习惯

48.15%的人喜欢喝茶,42.59%的人偶尔喝茶,9%的人不喝茶。

四茶类的比例

绿茶为主,占70.37%,花茶占17.59%,乌龙茶占4.63%。

五喝茶的年限

10年占27.55%,3-10年占41.84%,1-3年占19.39%,<1年占11.22%。

六饮茶的目的

益身心占40.82%,习惯占28.57%,解渴占25.51%,接待客人占15.31%,交际占11.22%。

七功效的认识

兴奋提神58.16%,降脂32.65%,抗癌抗辐射23.47%,减肥18.37%,其它25.11%。

八价格的选择

200-500元/市斤44.89%,100元/市斤22.45%,<100元/市斤19.39%,500-1000元/市斤13.27%。

嘉兴市的海盐县和城郊有悠久的饮茶历史,喝茶习惯根深蒂固。1984年调查,海盐县32.2万人,1982年销茶叶3984担,红茶占69.7%,人均1.24斤;1983年销茶4380担,红茶占63%,人均1.36斤。城郊1964-1969年销茶叶2600担,人均0.45斤;1970-1974年销茶叶5600担,人均0.94斤;1975-1979年月日为7500担,人均1.15市斤;1980-1985年销茶叶10000担,人均1.52市斤。其饮茶量增加与“网点多、收入增、交往多(礼茶、关系茶、福利茶)、茶馆多(1/3销量)”有关。如海盐县有160家茶馆,部分茶客几十年如一日,天天上茶馆。六里乡六里茶馆,饮茶者中饮茶少于五年的为61.2%,五到九年的为36%;时间为100-350天,平均280天;一般早上4时上茶馆,6:30回家;茶馆有五个服务员,22张茶桌,泡茶230壶/天;红茶价1-2元/斤,每斤可泡茶水70壶,每壶0.1元;1983年该茶馆消费茶叶1120斤,收入12936.28元,纯利991.8元,营业税380.1元,所得税300元,公积金100元。
  
  4、福建
  2000年,神州花茶退位,乌龙茶跃居“老大”。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乌龙茶热”反过来影响了福建居民的饮茶习惯;二是以前由于运输困难,花茶销售主要集中在神州当地,现在交通便利,茶叶形成大流通、大市场,居民选择余地大大增加;三是时兴茶艺表演以乌龙茶为主,乌龙茶的美感在年轻人心中扎了根;四是乌龙茶是港台人的主要饮品,也适合现代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潮流。目前,福州乌龙茶市场以铁观音、武夷肉桂、高山茶等销量最大。福州2001年,茶叶消费,花茶占26%,乌龙茶占42%,保健茶占15%。
  美颜心态盛,“花茶”进万家。福州市场近两年悄然兴起干茶饮品,茶庄纷纷摆上了冲饮的干花,有绛紫色的千日红、碧绿的款冬花、乳白色的杜鹃花等20多种。价格在80-100元/500克,一个茶庄一天能卖出1000多元。原因,一是由于其独特的外形和鲜艳的色泽,二是有保健功能,玫瑰能美容、三七花能清热降压、款东花能润肺下气。现在的藏红花、千日红、新疆的灯笼花,大有燎燃之势。

  5、江西
  1993年,由于外销绿茶欠佳,主要出口省的浙江、上海、广东分别积压7000、5000、2000吨。1994年,有三个趋势。一是名优茶价格趋升,比去年上涨35%以上。二是中低档红茶供不应求,片末茶、红碎茶更甚。三是绿茶销售困难,江西积压在2500吨以上。
  
  (三)、东北
  1、辽宁
  1988年夏天问卷调查显示,51.6%的人饮啤酒为主,28.1%的人饮茶为主,12.5%的人饮汽水,7.8%的人饮用咖啡。农村增长较快,1985年增长37.6%。1986年主渠道集团消费占70%。
  茶叶质量令人忧,1998年,17家企业30批次合格的仅9批,15批次卫生指标不合格。
  2002年春节,茶叶消费市场有四个特点:一是200元的礼品盒旺销;二是20-50元/市斤的大众茶销售较好;三是绿茶的保健功能认识后,销售上升;四是乌龙茶因茶楼的增加和乌龙茶艺的推广而上升。
  2、黑龙江
  1985年消费增长率农村比城市高2.3%;檔次提高,1983年高中低档茶的比例为24%、44%、32%,1984年为32%、43%、25%。
  50年代,哈尔滨50万人仅10个茶店,现在茶店增多。
  3、吉林
  人均饮茶,1980年前为75g,农村为35g,城市为160g;1984年人均150g,而双辽超出150g,榆林、双阳仅50克。1990年人均130g,农村75g,城市245g,增长53%。檔次提高,1992年主销5-15元/500克大众茶,以前主销红茶末,红茶在农村的销价为5-8元/500g;现在由湖红8-10元/500g到滇红11-15元/500g;湖红销量从500吨下降到50吨,滇红现销量为1000吨;花茶,农村从8-20元/500g,小包装从0.5元/50g到1.5-2元/50g;城市12-30元/500g,以散茶为主;名、特、优、新产品在年节、旺季销量较大。销售网点增加,长春由1家发展到18家,不少县、市有5家以上。
  1992年,总量为7万担,其中花茶5万担,红茶2万担,乌龙茶、绿茶为5%。1992年,主渠道销售占40%,1993年仅为30%。
  长春1995年销售量为1250吨,是一个很有开拓前景的市场。现在的问题是,茶叶消费受到冲击,因为企业效益下降,矿泉水和饮料消费上升;竞争对手增多;质量意识差,盲目进货,造成积压,以次充好,短斤少两。
  2001年,吉林茶叶市场绿茶、乌龙茶增加很快,茉莉花茶城市以高档为主,农村以低档花茶、低档红茶为主。绿茶、乌龙茶中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增加很快。但市场混乱,特级花茶大厂13-15元/市斤,小厂8-9元/市斤,价格相差太大,消费者无所适从,没有质量和信誉作保证。现有专业茶庄100多家,茶馆、茶艺馆50多家,促进了茶叶的消费。
  
  (四)西北五省区
  1 陕西
  2001年,陕西茶叶销售额约为3亿元。西安是西北茶叶集散地。1987年,西安市60%顾客买听装、精装茶,各类茶消费比例为:花茶50.6%,龙井14%,毛尖13.4%,大众绿茶3.2%。花茶中,茉莉占84%,白兰占11.8%。
  全省1970-1986年间,人均收入增加1元,销量增加17.5吨,相关系数+0.9045;1971-1979年,1981-1986年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7%、5.4%。
  1994年消费热点是,生产、需求脱节,农村中低档茶供不应求;绿茶消费增长6.5%,花茶消费减少11.42%,因为绿茶有益健康的科学知识被医学界广为宣传;礼茶走俏,名优茶销售增长30%;保健茶升温,以中老年人为主,品种有杜仲茶、绞股兰、宁红、北芪神等。
  陕西省茶叶公司1996年重信用,重质量,从国营大厂、老厂进货,抓体制改革,抓管理(总经销权),树立“市场、信息、竞争、服务”四个观念,比1995年销售额1900万元增长32.4%。
  2000年,陕西茶叶消费有四大变化。一是各大中小城市及县区,名、特、优、新和保健茶、礼品茶销量增加16%,价格上升30-40%。二是企业效益较差,防暑降温茶销量减少了20%。三是福建、浙江、江苏花茶价格不高,大宗茶销量下降,广西花茶随行就市,质量不稳定,多家争销,市场由畅转平。四是城乡茶叶批发、零售单位和个体经销商逐年猛增,价格任意调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营主渠道下降到40%。
  2001年,陕西市场茶叶有半数未达到质量标准。在187家企业生产的花茶、绿茶、乌龙茶和紧压茶四大类共235批次的样品中,包括福建、安徽、湖南、四川、广西、陕西、河南等11个省。有的故意抬高茶叶等级,将低级茶叶装入高档盒(袋)中;或将陈茶掺入新茶,随意定级,包装上标注“精品”、特级、超特级等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级别。
  2002年,陕西年销量达30万担,其中花茶占50%。经营企业1000多家、茶馆百余家,茶叶批发市场3家,但市场分散、业户不多、规模不大,外来户占五分之四。城内的茶叶专卖店、大商场中的茶叶专柜、茶馆、各地县的茶叶批发零售是当地经营者的优势。陕西苍山茶叶公司经营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蒲城县人口70万人,年茶叶销售额2000万元,十年增长十倍;泾阳县反映有三分之一的人喝不到茶叶,或卖不到货真价实的好茶。
  2 新疆、甘肃、宁夏、青海
  1985年新疆销售茶叶20多万担,人均1.5市斤。1986、1987、1988年三年三省销量分别为9560T、6990T、3485T,10720T、7670T、3590T,12000T、8500T、4000T。1988年人均饮茶量三省分别为5kg、4.5kg、4kg。饮食习惯的形成是因为农业区以面食为主,牧区以牛、羊肉为主,后者必须以茶来除肉类的腥腻味。主要有三种饮茶方式,城镇以开水冲泡为主,维族、哈族、回族、汉族以奶茶为主,藏族地区以酥油茶为主。
  2001年,甘肃市场茶叶合格率六成。主要是感观指标不合要求,有的外形好,内在品质低下。一些知名商厦经销的知名品牌如黄山芽、特级茉莉花茶、高山云雾等多数不合格。
  青海资料不详。
  
  (五)中原(河南、山西、内蒙):
  1 河南
  1984年,有7000万人口,茶叶销量仅4.5万担,为山东省的1/10。
  2 山西省
  1988年各茶类消费比例为花茶82.9%、绿茶6.3%、红茶5.4%、乌龙茶1.8%、名优茶3.6%;1988年太原市有43.3%的人饮茶,21.3%饮啤酒,11.5%饮汽水,6.5%喝咖啡。增长潜力大,介休县1970年24万人,人均0.13kg,1982年29万人,人均达0.45kg;洪洞县1956年30万人,人均0.0615kg,1980年人均0.3335kg,年递增9%。2001年全省销量为15万担,花茶占75%-80%。太原市经营者300多家。
  太原茶市场,2003年5月分析有三大变化。一是饮茶人口增加,从一位茶商10年销量增长10倍可见,10年前销3万公斤,现在销30万公斤。二是绿茶销量占60%。三是消费标准提高,茶艺馆有几十家,批发市场有三家,有名的茶商如“玉记茶叶”。主要问题有二个。一是名茶被假冒,如“天山银毫”以前销量很大,现在每年仅销售仅200万元。二是宰客现象严重,由于喝茶的人多,但懂茶的人少,一个标价360元/市斤的茶叶,还价到260元/市斤,但据内行人士鉴定正常价格不到100元/市斤。
  3         内蒙
  据统计,单国营、合作商业渠道年销量由1984年的18.5万担增至1992年的20万担。加上其它渠道的销售量,增长更大。短短几年时间,茶叶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货源短缺、品种单调现象不见了。除紧压茶外,红、绿、花茶、特种茶品种多,数量足,丰富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饮茶需要。经营手段灵活,供货方为扩大推销,赊销、代销、回扣、让利等新的经销方式不断出现。但市场出现了“乱”的现象,多头批发、盲目进货、压库严重、效益不佳、管理落后、恶性竞争。呼和浩特市场上,同一种茶叶价格相差5元/市斤;同一种茶叶,被定为超特级、特级、一级的都有。
  2002年,呼和浩特的上层社会以消费南方的名优绿茶、高档花茶为主。

  (六)广东、港澳台
  1 广东
  1995年人均0.6kg,总量4万吨。广州1万吨,人均1.5kg;潮汕地区人均1.5kg。他们对茶情有独钟,有“早茶、午茶、夜茶”之分,有“泡茶”之说,以“饮茶末?”、“得闲饮茶再倾(谈)。”作为人们的习惯问候用语。南方人寿命不及北方人长,但广东是全国的“长寿地区”,据分析与“饮茶”有关。
  广州的大小茶楼遍布各个角落,每天上茶楼饮茶的人有几十万,每年消费的茶叶有数百万公斤。广州人坐茶楼,一日三市,尤以早茶为盛。他们称早茶为“一盅两件”,就是一盅茶,加两道点心,广东人将此视为人生一乐。假日里,全家人一起上茶楼,围坐在桌旁,边饮茶、边品点、边聊天。百年老字号,如陶陶居、如意楼、莲香楼等,纷纷推出名茶、名点吸引顾客。
  1992年,广州市土产茶叶公司销售茶叶2,601吨,比1991年增长17.91%,占广州市总销量的40%。销售额为4,134万元,比1991年增长4.6%,实现利润113万元。广州市的茶叶消费量由1984年的3000吨增加到1992年的5000吨,人均1.2公斤,居全国之首,比1984年增长58.33%。他们的优势是,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有一些较为稳定的购销渠道,信誉良好,有20多家茶叶专营店和仓库。品种有700多个,名、优、特、新、罐合装茶占销售额的56%(计划增加到70%)。消费者把设计大方、包装精美的罐合装、小包装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并成为一种时尚的倾向。
  1993年,广州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多、乱、差、难”。“多”是经营者多,有1500多家店、庄、点、档,其中,个体、私营占了70%;“乱”是价格、等级混乱,以次充好、混级抬价;“差”是质量下降、质差价高,普遍下降一个级,有的下降1.5-2个级;“难”是国营企业经营难度增大,个体、私营在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
  广州市,1995年人口600多万,销量1万吨,人均1.5kg,散茶占85%,小包装茶15%。1999年人均1.66kg,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该市成立了广州茶文化促进会。红茶、普洱茶、乌龙茶、花绿茶、其它茶的消费比例分别为30%、30%、20%、10%、10%。红茶中,中高档1500T(云南500T,广州1000T)、中低檔2500T(10元/kg,来源于绍兴、宁波、桐庐、英德、湖南)。普洱茶13000T,广州5000T、港澳5000T、其余省内3000T。2000T绿毛茶(湖南)。乌龙茶5000T,广州2000T,零售价20-40元/kg,饮食店消费10元/kg。花茶300T,外地人饮。绿茶200T,价格较高。其它有名优茶、铁观音、银针、毛峰、毛尖等。
  1995年,销售渠道有:100多个批发点,1000多个零售店,每5万人有一个批发点,5000人有一个零售点。销售额300元/天可以维持一个门面。一是国营,外贸20个专店,5000T的销量,5000万元;土产20个专店2500T的销量,2000万元;土产公司茶叶科、市日杂公司、农垦公司1000万元,共8000万元。二是集体、个体300家,2000T,2000万元。三是百货大楼、兼营商场,大的100家,小的1000家,共1000万元。四是茶叶集市,芳村200家,2500T,2000万元。五是立顿红茶公司,年销袋泡茶300T,4万多箱,5000多万元。
  2000年,广州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消费量最大的城市。广东省销售量5万吨(产量只有3万吨),人均消费560g。广州市销量1.3万吨,销售额达2.5亿元,人均消费1660g。有人说,广州的茶庄多过银行。近两年,茶楼酒馆的茶座有1000家,茶艺馆500多家。2001年,红茶占25%、乌龙茶占30%、普洱茶占25%、花绿茶占10%。由于闽南地区茶商大量进入,铁观音形成了一种消费观念。酒楼20元/市斤、大排档10元/市斤、路边店5元/市斤,全年用茶6500吨,1亿元。家庭用茶量250克/月户、办公室500克/月室、以30元/市斤为主、茶艺馆以品尝名茶为主,200元/次,全年用茶5500吨,1.8亿元。
  2001年,通过广州五山街为中心及周边地区的老师、学生、公司职员的问调查,其饮茶状况是:57%的人经常喝,34%的人偶尔喝,9%的人很少喝;消费目的是:四个四分之一,即有益健康、习惯、解渴和交际(接待客人和交际);茶类是:绿茶27.08%、乌龙茶21.94%、花茶18.37%、红茶16.33%、普洱茶14.29%;对饮茶功效的认识是:41.82%的人是提神兴奋、21.63%的人是防癌防心脏病、13.64%的人防龋齿、10%的人是增食欲、13.18%的人是醒酒健胃;购买考虑的因素是:价格是首选,选中档的为55.49%、低档的为26.22%、高档的为18.29%,包装上以轻巧小包装为主达45%,精美包装为25%。
  2002年,广州要培育茶的国际品牌——生茂泰茶叶。它是广州茶叶的唯一的中华老字号,始创于1862年,至今有140周年。1980年,经营茶叶2800吨。80年代,每年在广州市销售茶叶1614吨,占广州市场的50%以上。90年代经营陷入困境,历史包袱1313万元。1999-2001年销售额上升到3159万元,市场占有率为30%。
  深圳,1998年茶店4000多家,但茶叶质量令人忧。
  英德市区,2001年,英德市有48家茶店,专营的38家,兼营的10家;单位经营的6家,个体经营的42家;月销售额高于1万元的15家,3000-5000元的12家,低于3000元的21家;年销量为2188担,年销售额328万元。消费结构是红茶下降,乌龙茶上升,红、绿、乌三分天下。
  有三类消费群体,一是游客和外来人员,主要消费高中档;二是外出人员,也是高中档;三是市区居民,主要是中低档。
  市场的问题有四,一是无名牌产品;二是质量下降,大路货多,企业效益差;三是市场混乱,无序竞争,恶性循环;四是包装陈旧,产品无创新。
  2 香港
  年进口茶叶进口2万多吨,70%来自内地。消费总量1.2万吨,3000多吨转口到日本、泰国、马来西亚、阿富汗,其余供应本港居民。茶类组成为:普洱茶6000T、乌龙茶1000T、白茶300-400T、花茶400-500T、六堡茶200-300、红茶1000T、龙井50-60T,普洱茶占50%。以销散装茶为主,茶店用透明玻璃皿装好,便于直观看样,并现场冲泡。消费对象,茶楼及餐饮食品店占80%,为中低档茶;居家消费20%,为高档茶,如龙井。
  香港的喝茶风气很盛,有茶叶商行200多家,其中经营进出口的20多家,批发和零售商店各100多家,而兼营泡茶业务的茶楼和酒家上千家。茶叶经营具有“周转快、库存少、剪刀差大”的特点。香港人早上起来,漱洗完毕,就是饮茶。客来敬茶,茶配点心。年人均消费量在1.5公斤以上。
  3 澳门
  澳门饮茶有400多年了。近20年来,茶叶的饮用普及进入了新的时期,并成立了茶协会。
  1992年红茶畅销,一般内地茶叶到澳门后,茶叶要存放1-2年方可上市。高檔茶占20%,铁观音20-40元/市斤,龙井20-50元/市斤,寿眉20-190元/市斤,普洱茶12-300元/市斤。
  澳门的茶楼,每天清晨6时就茶客盈门,老少咸集,边品茗,边吃点心。喜欢普洱茶、乌龙茶、红茶,以壶盅式供茶,一壶香茗,人手一盅。
  4 台湾
  1991年,人均消费量从原来的0.45公斤上升到0.9公斤。从70年代末有识之士倡导茶艺,先后举办了十几家茶艺协会,茶文化刊物3-4家,茶艺馆几百家。
  1999年统计,近三年来,年产茶2万吨,进口8000T,出口3500T,净销量24500T。人口2130万人,人均1.15kg。饮茶人口比例1994年为,26-35岁占75%,36-50岁占16.4%,51岁以上占7.3%。女性中21-35岁占72.67%。近年才形成饮茶史1-5年的占29.43%,5-10年的占14.63%,10年以上占24.57%。茶饮料市场总规模为4.29亿美元。

  (七)西南
  1 四川
  四川人喝出茶产业。仅成都市茶馆有5000家,顺兴老茶馆有3000平方米,500平方米以上的有680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40家。一个小型茶馆每年用茶50公斤,中型茶馆每年用茶100公斤。所有茶馆年消费茶叶30万公斤茶叶销售额达1.2亿元(400元/公斤),居全国之首。一般茶与餐饮相辅相成,收益四、六开。2000年全省茶叶总产量5.45万吨,产值5亿元,“川茶不出川”,主要在四川销售。
  茶馆中人们饮用的是清一色的盖碗茶,它独树一帜,茶具别有特色。盖碗茶的茶具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组成。盖碗茶使用的大多是茉莉花茶,泡茶时用一把壶嘴很长的铜壶,在距茶碗数尺远将沸水冲入碗中,提铜壶倒茶的人旧称“茶博士”,技术都相当高超,只要顾客招呼一声,隔着座便可添水,只见一道水柱凌空而降,又戛然而止,茶水恰与碗齐,而碗外无一滴水珠,堪称是一门绝技。
  品盖碗茶也有规矩,要先揭盖将茶汤拨几下,再嗅香,观察茶叶在杯中飘浮沉降,然后才饮茶入口。
  2001年,成都市茶叶消费约为20万担,销售额为4亿元,经营门面6000多个,近几年消费增长率为10%。并向名优茶、高档茶发展。
  遂宁市茶叶年消费3000-4000万元,以中低档花茶为主,市内到处可见茶馆、茶店,近些年绿茶消费增长,竹叶青也有销售。
  2  重庆
  1)重庆沱茶消费
  重庆人祖辈都爱饮沱茶,因沱茶味浓、香醇、耐泡,且经济实惠,年销量2700吨。老年人,习惯饮早茶,不论严寒酷暑,每天早上5-6点,茶馆已是老人满座,品饮沱茶,谈古论今,品味人生。
  重庆沱茶味浓、回甘、质优,曾获国际金奖,是重庆的一大品牌,是重庆茶厂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包括山城沱茶、出口沱茶,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000吨,一直占据重庆沱茶市场,因重庆人爱饮自己的沱茶。
  80年代中期,重庆茶叶贸易中心(当时负责重庆沱茶和花茶的供应)由重庆茶叶士产进出口公司移交给重庆茶厂后,由于该中心采取了对重庆沱茶实行限量供应和硬性搭配茉莉花茶,造成沱茶市场缺口很大,迫使众多商家直奔下关茶厂。现在下关沱茶年销量在1800-2000吨,而重庆沱茶仅100吨左右。
  现在许多茶厂假冒“下关沱茶”,有10-20家,600-700吨,占25-30%,销售额1000多万元。售价在12-18元/公斤,主要是农村和茶馆、饭店。
  2)主城区消费
  重庆主城区消费金额约2亿元,其中名优茶2000万元,绿茶2500万元,花茶6000万元,沱茶8000万元。
  重庆生产的名优茶60-70%销往上海、北京、华东;绿茶、花茶80%销本地,外地茶在重庆有30-40%的份额;沱茶80%来自云南。名优茶注重品牌,“宜居”、“新胜”销势好;花绿茶60%关心的是价格,其次是品牌,“西农”、“山城”、“宜居”、“渝居”、“珍珠兰”销势好。由于没有全国性的品牌,没有规模,包装档次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
  2003年1月19日,茶叶礼品成年货热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茶叶的保健作用,认为“送茶就是送健康”。300多元一盒的巴南银针消费者还认为不贵。但茶叶掺假现象严重,茶叶包装豪华,内质差。如江北区查获的重庆渝都茶叶饮品有限公司的假冒名茶1700盒,就是利用40元/公斤的茶叶冒充500元/公斤的龙井、碧螺春名茶,标值近8万元,还有的以陈茶代替新茶。
  3         拉萨
  现在,拉萨人把茶园作为休闲的好去处,青山绿水以前价格为1200元/市斤,现在仅100元/市斤,说明消费回归正常。畅销的品种有,青山绿水、花毛峰、碧螺春、碧谭飘雪、龙井、竹叶青、铁观音等200多个品种,花、绿、红、青茶,散装、包装都有,价格从10-1000元/市斤不等,年销售额3000万元左右。只有2-3家批零兼营的茶商,其余都是零售商。由于中间商不注意茶叶质量,只关心价格和回扣,市场上茶叶质量极差的混入了市场。在无利、利润极低的情况下,供应商只好采取以次充好的办法,赚取微薄的利润,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