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茶更香--都匀毛尖产业发展侧记
“特级茶青30元1公斤,一级茶青26元1公斤……”得悉市里划定茶青最低收购价,都匀市王司镇石平村盘井村民组村民非常高兴。村民王开洪回忆1993年村里响应市里号召种植茶叶,但茶园进入高产期后卖茶不如卖包谷的情景,他说:“村民们一气之下,挖掉了130多亩……”
特定的地理、自然条件,使都匀毛尖成为茶中极品。1993年,都匀市把毛尖茶列为全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很快将种植规模扩展到近2万亩。但接下来,因种植无规范、生产无标准、加工无龙头和省内外假冒伪劣产品大量上市,扰乱市场,为害真品,导致茶青卖价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不少农户挖掉茶树改种其他作物,面积锐减到2000年的8000亩左右。
20世纪末,都匀市抓住有机茶逐渐风行世界,绿茶特别是高档绿茶价格坚挺的市场契机,作出了“做大都匀毛尖,打造成西部茶都”的决策,制定了《都匀毛尖茶地方标准》,并成功使其上升为省级强制性标准,为都匀毛尖茶的种植、加工、打假等提供了法律依据。都匀毛尖茶很快通过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审查,成为国家出口认证商品。随后,都匀市对全市40多家从事都匀毛尖茶加工生产的企业进行检验,仅保留了部分在当地拥有茶叶基地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格,并联合省质监部门对贵阳、遵义等地茶叶市场进行专项打假,规范市场秩序,使都匀毛尖茶价格迅速上扬,茶青价格从2001年的每公斤13元上涨到2003年的50元,特级毛尖茶的价格也从2001年的每公斤300多元上涨到2003年的700元。
在此基础上,都匀市对毛尖茶的经营机制进行大胆革新,一是放宽企业投身毛尖茶产业的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经营,多家竞争;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吸引科研机构、生产企业、茶叶专家和民间团体参与茶基地建设、茶产品开发与茶文化的挖掘,延长茶产业链;三是对市政府、乡镇、村组、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进行捆绑分配,出台了《都匀市茶园茶青收购专营权保护实施方案》,将茶园的经营权和茶青的收购权拍卖给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茶叶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了“企业管收不管种,茶农管种种不好,政府费力不讨好”的难题,企业和农户的利益紧紧捆到了一起,促使企业从资金、技术上加大了对茶基地的建设和农户的扶持与引导。都匀市茶叶办公室主任孙永贵告诉记者:“去年,都匀毛尖茶的销售收入已达到1200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茶农的腰包鼓了,企业的利润多了,政府的税收增加了,全市上下打造毛尖茶产业的劲头更足了,仅去年,全市就完成退耕还林种茶25000多亩,超过都匀市过去几十年种茶面积的总和。小围寨办事处团山村农民仅春茶一项的年收入就高达24万元以上,人均增加收入2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