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对日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 来自: 时间:2004-06-14
分享到:

    茶叶起源于中国,是中国重要农产品之一,也是我传统大宗出口商品。中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产量列世界第二位,出口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25.23万吨,同比增长1.04%;出口金额约为3.32亿美元,同比下降2.98%。

        日本是我国茶叶出口主要对象国之一,主要有特种茶(乌龙茶)、绿茶红茶等。自1972年中国恢复以乌龙茶为代表的茶叶对日出口以来,出口量增长迅速。1987年突破1万吨大关,1999年突破2万吨。但从2001年起,出口量开始下滑。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我对日茶叶出口3.19万吨,金额7170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9.41%、20.62%。作为传统对日出口商品,茶叶数量和金额双下滑的趋势值得关注。

        一、2003年日本茶叶消费及对日出口现状

        近年来日本茶叶消费量不断增长,每年大约为14万吨。其中绿茶约为10万吨、乌龙茶约2.5万吨、红茶约1.6万吨。

        2003年日本进口茶叶总量约为4.71万吨,约占市场总量的33%。其中绿茶进口约为1.02万吨、乌龙茶约2.14万吨、红茶约1.55万吨。

       从茶叶饮料市场来看,2003年,日本乌龙茶饮料生产量为1,174,000 kl,同比减少3.5%、红茶饮料795,000kl,同比增长0.7%、绿茶饮料1,783,000kl,同比增长13.7%。

        我对日出口茶叶主要品种是特种茶(乌龙茶)、绿茶和红茶。

        近年来,日本茶叶消费及进口市场有如下特点:

        1、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日本经济十几年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下降、人口总量减少以及高龄社会的到来,导致茶叶消费量总体上减少。

        2、茶叶饮料所占份额增加。

       从总体上看,以茶叶为原料的饮料在日本饮料商品中所占份额增长,特别是绿茶和各种保健茶饮料的生产不断增加,三得利、伊藤园、朝日饮料等著名企业都开发了数量众多的新商品。2003年日本清凉饮料市场上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传统饮料生产量均下降,同比分别减少3%、25%。而茶叶饮料产量达到了4,959,000kl,同比增长约4%,约占日本饮料市场总量的31%。

        3、乌龙茶进口减少、绿茶增加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掀起了乌龙茶消费热潮,我乌龙茶对日出口每年以2位数的速度迅速增长,到2001年达到22,000吨。但是2002年起,进口数量开始减少,约为21,000吨。2003年只有约18,000吨,特别是作为乌龙茶饮料进口的原料乌龙茶同比减少了96%,只有10,000吨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乌龙茶在日本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程,从商品寿命周期来看,难有新的突破,也无法满足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求异求新的消费需求,导致市场大幅萎缩。

        另一方面,日本绿茶饮料的生产和消费上升,带动我绿茶出口不断增加。2003年日本绿茶饮料生产为1,783,000kl,同比增长14%,约占清凉饮料市场份额的11%。2002年我对日出口绿茶约为11,288吨,约占日本进口总量的96%,占日本茶叶消费市场的10%左右。

         4、我茶叶出口数量和单价双下滑。

        从2001年起,我茶叶对日出口数量开始逐年下降。同时,由于恶性竞争,争相降价,出口单价也呈下降趋势。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农药残留等技术壁垒问题。

        茶叶进口国制定严格的农残检验标准已成为趋势。茶叶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自身不产茶或者产量较少,对进口茶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MRL)标准,带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倾向。如欧盟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茶叶中农药残留新标准,受检农药品种从6种增加到108种,农药残留最高允许限量标准值普遍降低,仅为原标准值的1/100~1/10。这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威胁。

       日本方面,受2002年中国冷冻菠菜等蔬菜农残风波影响,我国茶叶对日出口严重受阻。据统计,2003年1-10月,福建省对日出口茶叶0.92万吨,价值2289万美元,分别下降16.7%和21.7%,出现大幅下跌之势。广东省同期出口日本0.44万吨,857万美元,下降12.2%和2.8%。相比之下,广东省茶叶对日出口比重虽然不象福建省那么大,但仍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3年5月,日本修改《食品卫生法》,决定开始准备实施《食品农药残留暂定登记标准制度》,并将于2006年起实施。根据这一制度,从2006年起,凡是在进口食品当中发现暂定农药登记名录以外的农药残留,将停止该商品的进口。

        根据2004年1月份厚生省公布的暂定标准,茶叶类的暂定登记农药共有728种(详细资料可以查阅厚生省网站:http//www.mhlw.go.jp)。茶叶的卫生质量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因素。其中农药残留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欧洲茶叶委员会检测了1997~1998年度出口欧盟茶叶的农药残留,我国茶叶检出率居各产茶国之首。根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1年检测结果,我国茶叶中有14种农药检出,如按欧盟标准判定,超标率氰戊菊酯(MRL≤0.1mg/kg)为22%、甲氰菊酯(MRL≤0.02mg/kg)为16%。

        2、贸易秩序亟需整顿。

        1998年以前,国家对茶叶出口实行统一联合经营,茶叶出口高度集中。从1998年8月10日起,国家对茶叶出口不再实行统一联合经营,改由外经贸部批准的有茶叶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获得茶叶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及已经外经贸部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自行成交,但对茶叶出口仍实行计划配额和出口许可证管理,对日本的乌龙茶出口由外经贸部单列配额,有关出口企业按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协调方案对外成交。

        但实际上,在茶叶出口权和经营权放开后,我国茶叶出口经营主体发生变化,茶叶出口企业上百家,竞争加剧。有25年历史的中日乌龙茶出口协议制度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于茶叶出口的限制将会越来越放松。有可能出现出口一哄而上,低水平价格竞争,出口数量增加,金额下降的局面。

        3、缺乏品牌战略,茶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茶叶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国际知名品牌少。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名优茶多达数百种,但其实上是有名茶而无名牌,外销茶基本上以散装为主,仅仅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料。

        例如,乌龙茶是我国对日出口茶叶的主要品种,但出口的绝大多数是散装原料,基本没有品牌。日本乌龙茶饮料全部都是日本品牌,如三得利、朝日饮料、伊藤园,大部分的利润为日本的企业拿走。

        另外,由于缺乏资金,科技投入有限,茶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品种单一,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而在日本的茶产业中,深加工产品占到约三分之一。

        三、建议

        1、积极扩大绿茶、红茶对日出口

        近年来,日本茶叶消费向绿茶和红茶倾斜,中国绿茶特别是绿茶饮料开始在日本流行。各大厂商开发了数量众多的产品,各种广告更是充斥于媒体,其中还包括以中国为背景或创意的广告。这就为我国绿茶更多地进入日本市场创造了良好氛围,我国有关企业应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调整出口结构,乘势扩大绿茶对日出口。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茶类,扩大对日出口有很大优势。应该注意的是,一方面绿茶要创立自己专有品牌,象龙井、碧螺春等许多著名品牌,在日本就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日本市场,在包装、口感上下功夫,开发适合日本消费者口味和习惯的产品,包括煎茶、蒸茶等。

       我国红茶对日出口数量虽然比较少,每年只有700多吨。但是“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红茶名茶之一,在日本非常受欢迎。日本红茶协会于去年12月份,对进口中国“祁门”红茶进行了农药残留自主检查,结果全部符合标准。“祁红”年产量在1979年曾达到3万担的最高峰,但近年产量不断下降,目前的年产量跌至1万担左右,外销量持续走低,价格下跌。影响“祁红”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外销无直接客源,定单不稳定。二是“绿色壁垒”困扰出口。2000年后,欧盟对进口红茶执行较为严格的农残标准,增加多项限量指标,使得祁红出口时而受到限制。三是品牌管理不力,仿冒厂家多。因此,要从多方面实施品牌战略,实施标准化工程,打击仿冒,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同时与日本红茶协会等进口商组织加强联系,扩大宣传,拓展出口日本的销售渠道。日本红茶协会常务理事清水元先生认为,中国红茶对日出口前景广阔。

        2、积极扩大与日本企业的合作。

        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有实力和战略眼光的日本企业开始积极寻求在中国建立合作基地。例如,日本伊藤园在浙江投资,建设绿茶生产基地。朝日饮料与康师傅联手,生产和销售罐装清凉茶饮料。我们应当积极加强茶叶产地对日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扩大合作,提高我国茶叶及茶叶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水平,突破技术壁垒,扩大出口。

        3、茶叶出口政策应采取平稳过渡方式。

        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应加强政府指导和行业协会的协调,避免茶叶经营放开初期陷入急剧膨胀-恶性竞争-急剧萎缩的怪圈,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加强自律、互律意识,逐步走向成熟。

        4、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培育和扶持全球化经营主体。

        以基地化,规模化,龙头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下形式的生产组织:

        (1)产地市场+茶农基地。以农户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茶园,手工名优茶园,通过产地交易市场实现市场化。

        (2)龙头企业+基地。茶农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茶园连片形成茶叶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茶叶基地。

        (3)海外茶叶公司+茶叶基地。

        (4)服务组织+龙头企业+茶叶基地。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克服茶叶生产以农户为主体,规模小,难以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的被动局面。做强龙头企业,必须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通过提高质量创立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

        另有专家提出,减轻我国茶叶税收可以增强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自从1994年新税制出台后,茶叶的税赋加重,茶农负担过重,种茶积极性受挫,也影响茶叶产业发展后劲。我国茶叶的税赋,比世界上税赋最高的阿根廷还要高出1.5倍,而日本等采取却是多种多样的补贴政策。我国可借鉴日本的做法,适度减轻茶叶税赋,给茶农给予适当补贴,鼓励茶农多种茶、种好茶的积极性。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