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无限 品牌是金
中国茶业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中国茶业的品牌建设,是伴随名优茶发展而日益凸现出来的。
在茶叶短缺的年代,茶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多少卖多少,就连“粗枝大叶”也不愁销路,企业自然无须考虑品牌问题。这种现象其实不仅限于茶叶行业,许多行业都类似。所以,我国的商标统一注册也迟至1979年才开始,到1982年国家才颁布《商标法》。1982年前,我国的茶叶商标非常有限,除“中茶”、“天坛”、“万年青”等几个出口茶品牌外,内销茶几乎都不打品牌,有的只有大中城市的“老字号”茶庄、茶叶店。
1985年,中国茶叶市场首次呈现产大于销的局面,局部出现供过于求,一些企业开始考虑设计茶叶的小包装、注册商标,以促销。1983年至1996年这14年,浙江省注册茶叶商标就有464个,标志着企业品牌意识的觉醒,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尤其当世界第一茶品牌“立顿”红茶进入中国市场,全球前100强企业之一的联合利华1999年以2.5亿人民币一举买下北京“京华茶叶”,接着又推出立顿绿茶、立顿花茶时;当中国正式加入WTO,必须全面执行国际市场规则是,中国的茶业企业家们更感受到了建设品牌的压力和责任。
另一方面,名茶发展中的局限性逐步暴露,成为中国茶业持续发展新的困惑。突出的是名茶泛化。如今真可谓“江南无处不龙井”、“处处都是铁观音”,走进茶叶批发市场人们发现,每个商户都称自己的产品是“正宗”的、“原产地”的,消费者眼花缭乱,真假难辨。许多产茶县着力打造的“一县一品”,如新昌大佛龙井、桐庐雪水云绿、安吉白茶、开化龙顶、久华佛茶、信阳毛尖等等,在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名茶知名度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正如财政学上的一个术语——“公共地灾难”。他指的是公用的财产往往会无人爱惜,最终将招致灾难。如今许多公用名茶品牌被滥用,的确已成为一种“灾难”。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虽然也制定了强制性产品标准,组建了市场监管机构,但毕竟力量有限、力不从心。不得不承认,这些名茶的诚信度、美誉度在下降,茶业在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品牌忧患。
外压内忧,一定程度成就了中国茶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经营,表现在:
一批茶业龙头企业正在崛起,这些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的茶叶基地,并以“基地+农户”的方式,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零星茶园集中起来,统一加工、统一包装,形成一个有相当商品量的地域品牌。如四川的“竹叶青”、“叙府”、安徽的“天方”,陕西的“午子”,江西的“大鄣山”,浙江的“绿剑”等等,都已经取得较好的市场份额。
一批茶叶品牌走出地域,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天福建团10年苦心经营,在茶叶和茶文化产业上全方位拓展,滚雪球似地建立起500多家专卖店,其品牌不但打响海峡两岸,而且走俏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福州文武雪峰农场有限公司,以“雪峰高山茶”为品牌,在京、泸、闽、浙相继建立起30多家连锁专卖店,尤其在上海市场,已初具规模、业绩不凡。江西德宇集团在取得茶叶保鲜技术重 大突破后,组建“得雨瀛环茶业”,以“得雨活茶”为品牌,从江西走向北京,继而在江浙发展。
一批茶叶商贸企业,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赢得了市场。如北京的张一元、吴裕泰等,一百年老字号的声名,继承传统经营特色,精心采选茶叶原料,保证品质,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一批新老茶叶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老的有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茶”牌、浙江茶叶进出口公司的“骆驼”牌、上海的“天坛”牌等,新的有浙江华发的“皇帝”牌、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茶叶品牌建设有了好的起色,但也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品牌建设和经营落后于市场的客观形势,现有的茶叶名牌太少,市场占有率又小,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茶业发展的新的瓶劲。
中国茶业将靠品牌来支撑
品牌就意味着质量的优化,品牌就意味着管理的提升,品牌就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扩大。
品牌是中国茶叶闪光的旗帜,经营品牌是茶产业发占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茶业向市场经济转型毕竟时间尚短,品牌导入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上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规模过小,产品很难规范,使得茶叶品牌的建设显得失天不足。与国际上知名品牌的竞争,根本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中国茶业必须铸造自己的品牌。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创品牌,就改变不了初制产品比重过大,永远是处于茶叶原料供应商的“殖民地”的状态。因此,可以这样说:支撑中国茶业明天的必将依靠本土品牌。
打造品牌,应当成为中国茶叶企业、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行业中介组织、科研部门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在宏观层面上理清思路和理顺机制,发扬市场在推进品牌战略中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具体而言:一是相关部门联合起来,研究制定打造中国茶业品牌的战略规划,要有一个奋斗目标,若干年内,建设起一批茶叶的地域名牌、茶类名牌和全国名牌、世界名牌。二是建立推进茶叶品牌建设的工作机制,包括日常工作方法、协调会议制度、聘请专家建立咨询策划班子等。三是开展经常性的品牌建设研讨活动,组织企业家和品牌专家的对话。当前需要研讨的课题为:茶叶品牌的评价和认定,“一县一品”如何走出“公用地灾难”,出口产品牌的创新,老字号的品牌经营等等。
培育一个品牌,需要几代人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懈努力,需要有战略的眼光和恒久的韧劲,当前更需要的是时代的紧迫感和扬帆加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