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云南产茶让他人赚钱

作者: 来自:云南政协报 时间:2004-11-22
分享到:

出售云南茶叶的商店顾客不多

    南方“丝绸之路”虽不复存在,但世界各地茶商仍然络绎不绝前往云南,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茶叶活动;“茶马古道”的驼铃声虽离我们远去,但滇茶还是源源不断地销往西藏,盛行不衰;云南拥有像“普洱”、“滇红”、“沱茶”这样的名茶;但深厚的茶叶历史、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却没有使云南茶像铁观音、碧螺春、龙井茶那样声名远扬,云南茶却在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贸易竞争中正逐渐失去市场,茶叶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滑坡,真令人感到滋味酸涩。在今年的省政协九届二次全会上政协委员为此提出提案。

    种茶人不了解自己生产的茶

    茶叶是云南的传统优势产业,是云南省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全国19个产茶省中,云南茶园种植面积达287.9万亩,居第一位。全省128个县中有99个县生产茶叶,参与种茶、制茶、售茶的人达1300多万,可以说4个云南人中就有一个和茶叶有关。但云南茶叶的产量却位于福建、浙江之后,屈居第3,茶叶出口仅居全国第9,创汇金额也只排在全国第8位。而茶效益名列前茅的省份的品牌原料大多来源于云南,其它省的茶掺和着云南茶叶,他们真的把云南茶叶做大做强了,而云南茶人并没有感受到云南茶叶带来的自豪与收获。

    提起云南茶叶产业,真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浙商吴某告诉记者:“云南只会产原料,不会做品牌;只会产茶叶,不会做茶具。”这话不无道理。在记者调查的昆明市茶商的门市上,摆放着的都是江苏、浙江一带的茶具。

    一位江苏茶商说,江苏“宜兴紫砂”茶具就是当地品茶专家针对云南茶叶的品质制作的。用它泡出来的云南茶,要比普通茶具泡出来的好喝得多,因此在市场上销路很不错。

    “云南500多家茶厂大部分是外地技术,有的把茶叶原料运到浙江等地加工,连云南茶叶的包装也是从外地购进或外地人到云南办厂印刷,看不到云南所做的精美包装,而这些恰恰是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茅一茶商如是说。

    “现在云南本地的茶叶企业效益都不行,情况很令我们担心!”云南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说:“在我们手上很平常的普洱茶一旦被台湾、香港商人买走,进入市场后,价格、名声都翻番了。”是的,外地人就是会做生意,把茶叶当作“文化”来做,在经营茶叶时想到了出茶书,写茶谱,为茶叶谱历史。像云南的普洱茶,他们以介绍、爱护的名义出书,目的都是为了卖高价。尽管书中谬误很多,但消费者还是愿意购买。在云南来说,一般的茶被外省的茶商冠以“茶文化”的品位后就高价出售。也难怪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红杰叹息:“这些问题是对云南茶叶的重大损害,但最大的悲哀是云南的茶人不懂云南茶叶。”

    云南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当今的茶叶市场是看包装、比品牌的时代。云南茶从没有被营销出来,所以想争取更高的经济利益,想大规模扩大高端市场的份额明显底气不足。实际上,让云南人感到痛心的是一些商家还处于卖茶叶原料的境地,很多茶企业连生存都成问题,根本谈不上获取高利润,可以想象云南全省茶叶行业的低迷状态。

    云南茶要发展缺乏什么

    “云雾高山出好茶”。云南茶叶主产区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土质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具备名优茶生长的好环境。是世界公认的中国茶树的原产地和发源地之一,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滇红茶”的诞生地,“下关沱茶”的创始地。云南茶叶种质资源丰富,在世界上已发现的37个种3个变种中,云南省就有33个种2个变种,且25个种、1个变种为云南独有。云南茶叶产地大多数茶园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污染小,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也让人为之感叹:白族的“三道茶”、苗族的“菜包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布朗族的“酸茶”、傈僳族的“油茶”、撒尼人的“土锅茶”、景颇族的“竹筒茶”等,真可谓五彩缤纷、风格迥异、景致万千。

    但以地理为依托,以历史为资本,以文化作基础的云南茶叶全行业的效益却在加快下滑、徘徊。生产企业为何经营困难?茶农为何增收缓慢?云南茶人为何不能自主,取得茶叶应有的效益?

    云南农业厅热区办的李晓霞道出了其中原因:

    云南省茶叶产地大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这就带来了种植水平粗放,加之良种化程度低,茶园基础差,且零星分散,茶农投入不足,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所以造成云南茶叶平均单产只有39公斤,只达到全国平均茶叶每亩单产的70%,只占世界平均单产的54%。平均亩产值只有406元,低于其他省区300元左右,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茶叶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最低的地区之一。

    缺乏技术人才,加工技术落后,工艺简单,设备简陋,严重制约着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在云南加工50公斤红碎茶需人工1—1.5个,而在印度只需0.15个,肯尼亚也只需0.25个。在云南每加工1公斤红碎茶需耗0.65公斤标煤,而国外只需0.35公斤。在这样落后的技术、工艺、设备条件下,云南还在不断增加茶叶企业,更加导致力量分散,无序竞争。这种以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生产经营方式是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没有真正的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使云南茶叶缺乏市场竞争力。云南共有茶叶初制所3000余个,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近50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98%左右,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凤庆滇红集团和下关沱茶集团。在云南,缺乏茶叶“龙头”企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茶叶品牌和品种数量远远大于茶叶生产企业,每个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1—2个品牌,甚至更多。这些企业大多数是低档次,小规模运作,企业的发展缓慢。缺乏知名品牌在云南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云南茶人茶企业只好把茶叶当作原料卖给外省茶商,变成了省外品牌的坚强基础占领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

    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无序竞争突出,使云南茶叶在滑坡中再度迷茫。云南茶叶分为农业、外贸、经贸、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部门,成了多头管理。农业部门管生产,外贸部门管外销,经贸部门管企业,生物资源创新部门管名优茶开发。政出多门,难以协调,管不好也管不了。加之政府对茶叶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势不明显,服务功能不强,单纯靠茶商茶农们自己闯难免会“马失前蹄”。而在市场竞争方面,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竞相压价,云南茶叶的信誉度一再遭到沉重打击。

    支撑体系薄弱,使云南茶不能健康成长。主要是科技支撑、人才支撑、投入支撑等方面。没有一个支撑做得强做得够。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号称“世界茶乡”、“普洱茶都”的思茅市也才是2003年8月才成立专门的茶叶管理机构,并且对茶叶工作只是“分管”而不是“专管”。其它地区的状况可想而知!

    云南茶须提高质量做强品牌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茶叶市场,要做大做强云茶不是没有希望。最近,车志敏、喻顶成、汤克仁等专家学者对云南茶叶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整合云茶的方案,这不仅是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知名茶企业的做法,更是云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很需要的。

    他们认为,茶产业整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权为纽带,壮大云茶品牌为核心,强化规模化生产,强化专业化经营,强化产业化发展。组建外向型大型茶叶销售集团和生产销售一体化茶叶集团。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技创新为支撑,打造名优品牌。挖掘、弘扬茶文化,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加大投入,综合开发,深度加工,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经营者持大股,创新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茶叶行业协会职能,搞好协调、服务,推进云南茶叶产业化的发展。

    对今后云南省茶产业如何发展,专家们提出了5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做大企业。通过整合,尽快形成4个有实力、有影响的龙头企业集团,即组建一个以外向型为主的茶叶销售集团,以云茶3个优势品牌企业为基础,组建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品牌性集团。以云南茶苑集团为依托,实施“内外贸”拉动战略,构建外向型大型茶叶销售集团,使其成为在我国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外向型茶叶销售集团。以下关茶厂为主体,发展壮大形成云南下关沱茶集团,使其成为云南沱茶的品牌性企业。以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发展壮大形成云南滇红茶集团,使其成为云南滇红的品牌企业,并以滇红为龙头,整合滇西地区的茶叶生产与销售。以云南普洱茶品牌为纽带,吸引多方投资,重组形成云南普洱集团,使其成为云南普洱茶的品牌企业,并以普洱茶集团为龙头,进一步整合滇西南茶叶生产和销售。

    做精品牌。通过整合,控制茶叶品牌数量增长,制定云南茶叶品牌管理办法,在整合中,对现有的品牌进行重新审定,择优扶持,实现企业品牌与云茶3大品牌的对接。打造云茶3大公共品牌。集中社会资源和财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打造“云南普洱茶”、“云南滇红茶”、“云南下关沱茶”三大品牌形象,以三大品牌带动全省茶叶的发展。

    做深加工。在深加工、附加值方面下大功夫,加大科技投入。延伸茶叶产业链,把茶叶产业结构与花卉、天然药物等生物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开发花茶、药茶、保健茶等系列产品及市场。发展茶多酚、咖啡因等深加工项目。

    做广市场。通过整合建设茶城,以多元投资公司制形式,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采取滚动式开发的方式,建设规模大、功能完善,集茶贸易、旅游观光、茶文化为一体,面向东南亚及南亚国际市场的、具有浓郁的云南特色的茶叶城。

    做强产业。通过整合,优化云南茶叶原料布局,改变当前落后的茶业制作方法,推进标准化生产,在产品上不断提高水平,使之能和其它名品牌茶业抗衡,使云茶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完)(徐弘毅)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